聯合報記者黃有容、葉卉軒/台北報導
食材漲,外食漲幅同樣驚人,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昨(11)日公布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外食費年漲幅3.87%,創下7年來新高,主計總處評估,要等到今年第二季後才會稍微舒緩,且原因並非「不漲了」,而是「終於漲完了」。

主計總處公布7大類支出及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漲幅最高的不是近期一盒難求的雞蛋,而是水果,比去年同月漲了21.41%,主因受去年豪雨延遞,導致價格上漲。雞蛋居次,年漲幅18.38%。
🚄3分鐘就能到家!捷運便利宅立刻看!🎍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新春精選低總價房800萬起🍊趁這一波快進場!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主計總處發布今年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只雞蛋,連水果、沙拉油、麵包、米等食品都漲很大。記者葉信菉/攝影

「漲很大」的還有沙拉油、調理油,年增率9.58%,豬肉年增5.11%,雞肉也年增2.4%,麵粉年增3.39%,無論是想「自煮」、或是喜愛在家烘焙的民眾,都受到影響。
原料通通漲,外食、加工食品當然也受影響。外食費年增3.87%,是近84個月的新高,更是推升核心CPI的主要原因;麵包年漲幅4.4%,則是近43個月的新高,調理食品年漲幅5.03%,外食族同樣被漲得七葷八素。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泓表示,外食費從去年第四季就已經陸續反映成本、開始調漲,預估到今年第二季就「反映完了」,月增幅會稍微舒緩,但是年增率會不會縮小,仍要看月增幅度。
據主計總處統計家庭消費的物價指數,國內全體家庭在一月裡,食物類的消費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漲了3.75%,無論哪種收入層級的家庭都無法倖免。另外國際油價居高不下,也影響交通及通訊類消費,全體家庭該類消費物價指數年增5.19%。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國際各國普遍認為供應鏈恢復正常,最樂觀要等到2022年底,儘管政府努力提出平抑物價措施,但物價上漲來自國際原油、大宗物資價格續居高檔,如果一直沒辦法下來,平抑物價會很辛苦,畢竟台灣還是一個市場經濟。
張傳章並指出,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已是確定,大家更關注的是升息幅度有多大,一旦美國升息,相信對平抑物價會有所影響,且我國物價相對主要國家的物價變動還算平穩,只是民眾多明顯感覺東西變貴了,加上近期衛生紙廠商也表示本月下旬將調漲價格,「政府必須非常小心應對普遍性的通膨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