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
疫情推升國人財務危機意識,但貧富間金融風險抵抗力的差距也不斷擴大,金融研訓院14日公布「2022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國人儲蓄情形明顯兩極化,存款在二十四萬元以上約有百分之四十七,但有百分之十三點六完全沒有任何儲蓄,尤其有百分之十八點八的民眾無法在一星期內籌到十萬元。
特別以年輕世代的儲蓄和籌款能力皆低於平均,金融素養薄弱與金融自信不足,也間接造成容易遭受金融詐騙與剝削的原因。
![一名網友抱怨自己玩股多年來賠了很多,不禁感嘆自己「已經不會理財了」,便想轉往保守的儲蓄方式,把錢拿去存定存,但卻又面臨通膨難題。示意圖/pixabay](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ExNTgxNG5ld3M,/41e62ba521ba0062_970x625.jpg/qs/w=600&h=600&r=16888)
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表示,今年國人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分數比兩年前公布時好,由二點七七分微幅進步至二點八八分,但背後卻隱含著不同族群、世代間兩極化的發展,「本來好的,變更好了」、「原本弱的也更弱」。
黃崇哲說,普惠金融應是拉回脫隊的人,盼各界關注並投入更多資源提升金融素養,強化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
據金融研訓院調查發現,疫情提高財務危機意識,儲蓄超過六個月收入者比例有增加,但國人儲蓄情形兩極化;在國人整體支應生活能力改善部分,應付房租、水電、食物等生活必要支出,認為非常容易的國人,從百分之十二點二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七點三,但仍有近二成緊急籌款能力不足,有百分之十八點八國人無法在一周內籌到十萬元。
調查也發現,貧富之間金融風險抵抗力的差距擴大,「低所得族群」通常是沒有應急金、不了解控制開支、所得不敷出,甚至有的是在所得不足的狀況下,買到不適合的保險,造成保費成為生活壓力來源,這些族群沒有儲蓄習慣、盲目跟風投資、債務壓力,都是低所得族群的問題。
此外,也發現二十歲到二十九歲,金融素養下滑速度最快,四成年輕人幾乎接近「金融文盲」。金融研訓院訪談後發現,年輕人即使沒有儲蓄也想要投資、信用卡高額分期頻繁、不懂控制支出變月光族、對信用概念薄弱。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所所長傅清源直言,這一群年齡層的金融素養觀念薄弱,學校、社會以及金融機構都責無旁貸。例如金融服務推陳出新、投資門檻降低其實是好事,但如果年輕人沒建立正確金融教育,就變成雙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