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義/高雄報導
文化局與遠流出版社合作,成立全台第一個不限人次、可同步借閱同一本書的電子圖書館「台灣雲端@高雄」,也是國內首度由官方支持,把歐美國家「公共借閱權」概念導入公共圖書資源的首例。
目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等國家級圖書館雖有電子書借閱,但礙於買斷版權的費用過高,多由館方付費向作者買斷「版權數」(即電子書COPY副本),1本電子書副本僅能供1人借閱。想看同1本電子書的讀者必須排隊等候,若遇熱門暢銷書,可能要等數個月甚至1年,借閱者並未享受到電子書的便利,而「台灣雲端@高雄」卻打現狀,可供無數人同步借閱。
國內推動電子書的先行者之一、遠流董事長王榮文,以「這絕對是一場閱讀革命」來形容前所未見的新閱讀模式,而「『台灣雲端書庫@高雄』為這場革命開了第一槍!」他認為,有機會改變台灣的出版業生態。這場閱讀革命的契機源自1年多前首屆華文朗讀節,文化局長史哲傾聽業界的辛苦後,思忖「能不能把歐美國家的公共借閱權慨念導入國內電子書?」雙方研商出導入公共借閱權「按次計費」模式的新市場機制,每借閱1本電子書,高雄市立圖書館即支付12元給台灣雲端書庫,其中3元是平台維護,9元是版社及作者的版稅。
不過,「按次計費」若遇上借閱人次暴增,會不會增加財政負擔?史哲坦承「各級政府都不樂見財政的不確定性」,但是,作者沒有收益如何產生好的作品?所以,「台灣雲端@高雄」也是呼應文化部長龍應台多次提及「法國原價購書政策」模式,書不是商品而是文化、需要被保護,盼能解決國內實體書削價惡性競爭,保障出版業生存命脈的想法。
於是,高雄市立圖書館設定借閱人必須在高雄才可登入系統借書,防止全台的愛書人湧入借書的機制,作為成本管控安全閥。同時,遠流也以低於市場行情承作,創造作者、出版業及讀者三贏的良性循環。借閱方式為每人60點、每借閱1本書扣1點,借期14天可全台帶著走,借閱期滿書會從載具上消失還書。
館長施純福笑說,在電子書市場未臻成熟前,不會發生「無限暢讀」情形,讓國內第一個電子圖書館能繼續走下去。新聞辭典公共借閱權公共借閱權源自北歐,1918年丹麥作家Thit首先主張圖書館每借出1本書都應支付版稅,因為每借出1本書,書的銷售量就要減少1本。1946年,她的主張獲得政府認同確立,後來,歐美國家陸續跟進立法。(李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