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頤 圖/林昕提供
有人說,老房子會自己挑主人。百年老屋經過活化,不但得以延續生命,還能輝映散發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歷史美,進一步傳承文化意蘊,基於這個理念,2015年,林昕與一群有志於保存老房子的朋友們,因緣際會之下,合買下位於大溪的前世紀仕紳故居,成立了結合展演與茶坊的蘭室文創,希望持續的傳承大溪人文薈萃的風氣。他們,有力地見證了沈默的百年歷史。
蘭室文創執行長林昕(右前),集結一群專業人士共同為保存老房而努力
「蘭室」為著名膠彩畫家呂鐵州的故居,由前清秀才呂鷹揚於日治之後配合市區改正興建,其子呂鐵州在這樣的環境孕育下,以所謂東洋畫的膠彩為工具,開始以台灣風土為素材的創作,為當時的台灣留下許多影像,遺跡在在可看出,前清文人在改朝換代追求西方潮流下,仍保有文人素養。蘭室文創執行長林昕過去在大溪從事社區工作十餘年,瞭解其歷史掌故,有次他們一群人經過,門正好是敞開的,屋主歡迎他們參觀,彼此相談甚歡,開啟了他們與這個地點的緣分。
「蘭室」為膠彩畫家呂鐵州故居,建築為紅白橫條帶飾的「辰野式」風格搭配洗石子花飾
由於空間保持完整,當時他們建議屋主向政府提報登錄歷史建築,未來有機會申請整葺補助經費,屋主考慮了一陣子後決定要賣,把住了60年的地方交給他們去延續生命,他們相當意外,都覺得是個奇妙的緣分。在這不久前,林昕等8人才一同去日本見學、走訪老街區學經營,並一同分享對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的想法,驚逢這個機會相當巧妙,價格也優惠,他們討論過後,決定一起承擔買下兩間各6、70坪的空間,加以活化,申請登錄歷史建築,成立文創公司。
進大廳的木牆經過剝漆三層,出現原始美麗的紅、綠色
林昕等蘭室室友8人,來自四面八方,各具不同專長,包括建築師、古蹟修護師、大學教授、科技業者、業餘畫家、社區營造老師等,他們有志一同,都對於保存老屋懷有文化使命,從事著老房保存計畫。如何再利用這棟充滿時間與文化厚度的老屋,發掘其獨到的文化精髓與美感風貌?一群夥伴中,其中有一位就是專門從事修葺古蹟的專家,藉由這個機會一一發揮所才。
經過百年歲月,門窗、地板、樑柱等等皆有破損,夥伴們善用自己的專業,設計與整修第一進的空間,希冀重新恢復蘭室百年前的風華,讓大家得以一窺大溪文人仕紳的生活空間面貌。中庭捲棚與第二進空間目前已修好開放,讓傳統的三開間長型街屋建築,可以開放與眾人分享。而蘭室既然是著名膠彩畫家呂鐵州的故居,他們就朝繪畫藝術的方向來規劃老屋再利用,期待透過膠彩畫書籍與相關畫作的展示,讓大家認識了解台灣膠彩畫(早期也叫東洋畫),也重新認識台灣的膠彩畫家。
中庭捲棚的精采木雕
當初空間修建於1918年,為三開間兩進的建築物,構造材料為土埆磚承重牆系統。正身為紅白橫條帶飾的「辰野式」風格搭配洗石子花飾,牌樓立面以大正、昭和新古典混搭的藝術風格裝飾,表現出屋主對傳統與現代兼具的生活美感。中間牌樓上有「蘭室」二字,並有老鷹雕塑一座,寓意主人之名「鷹揚」,左右兩開間之牌樓則為「呂」字,合起來為主人姓名。
藉由上個世紀仕紳埋下的文化種子,萌發出獨特的文化厚度
第一進空間之廂房為八面鑲有玻璃的木製門扇及五面隔板組成,門扇上有陰刻雕花裝飾及題字。入內之門上亦有精緻的蝙蝠、書卷及葫蘆之雕刻象徵福氣滿門。後頭有石榴泥塑代表多子多孫。第二進入口有「穀詒」二字希望田產豐收,其中在於屋子中間較陰暗處有梯形式之天井幫助屋內採光。三開間街屋,多於中間之中庭加設亭子,以方便行走,富裕者對亭子之式樣多加著墨,目前蘭室之亭子採用捲棚形式,有鳳穿牡丹等圖樣之精美木雕。
「採光井」為老房所獨有,光線從上面透下
維護老房子是很花時間與金錢的,他們並規劃經營「茶坊」與「美館」,以此活化再利用,讓更多人來到大溪可以欣賞與入內感受這棟百年老屋的風采,讓老房子可以持續得到照護,並有相對應的收入來支應整修老屋的開銷。除了保存老房子外,未來也將朝人文藝術方向規劃,希望可以藉由上個世紀仕紳在大溪這塊土地埋下的文化種子,萌發出屬於當代大溪獨特的文化厚度。
規劃經營「茶坊」與「美館」,以此活化再利用
這裡經常舉辦畫展與講座活動
林昕小檔案 蘭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畢業,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工作,1995年因工作接觸大溪小鎮後,便深深喜愛這個有著大河、蘊藏豐富文化的歷史小鎮,有緣與友人一起遇見蘭室,共同為保存老房子盡一份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