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與綠地,是都市叢林中的肺腺及濾器;也是城市佬獲得舒緩或喘息的重要空間。
隨著時代背景、人口結構、環境變遷與生活態度的轉變,公園的角色已日漸多元;因此,在空間通用和時間耐用的需求上,仍要費心融入設計巧思與都市個性,管理者與規劃者也面臨了等面向的整合性議題。
例如,許多公園管理單位為避免機車進入,經常於入口加裝柵欄、車阻等障礙物,影響娃娃車和輪椅族進入使用公園權益。此外,許多美其名為「無障礙坡道」者,往往也成為輪椅族的障礙;例如媒體披露新北市新店區公所在的交通公園和小金門友誼公園設置的無障礙坡道,因裝設的寬度太窄,有些輪椅族根本進不去,後方的手把會被卡在坡道口,形同將身障民眾阻隔在外。
↓ 別讓人行道成為障礙。(得獎作品)
此外,台中美術綠園道的無障礙斜坡道也是有同樣的瑕疵;文心森林公園的葫蘆形車阻甚至需要「對準一點」才不會讓輪椅朋友撞到頭;而崇德路、文心路的人行道根本沒有無障礙的斜坡道,身障者必須逆向與機車爭道;文英館的斜坡道太陡,若沒有人推,輪椅根本上不去。
當選台北市長柯文哲先生,也曾在競賽期間,前往北市松江公園體驗障礙者及盲人的難行之處;一坐上輪椅就深刻體驗到坡道過陡或設計不良「雲霄飛車般」的驚悚。
↓ 事實上台灣的人行道障礙物重重,極待改善。(示意圖)
綜觀全國的「瑕疵公園」,不外乎無障礙斜坡道被路樹或變電箱擋住,就是出口竟劃設停車格,還有導盲磚走到最後撞牆,處處陷阱、「障礙」重重,甚至無障礙設施的驗收都未經過殘障團體測試,而是廠商或主管機關便宜行事草草畫押。
台中市多處新設的無障礙斜坡道,不是被路樹、變電箱擋住在昌平與文心路口處更離譜,此處的無障礙坡道有路樹、交通號誌桿和變電箱阻擋,「至少要超瘦的人才過得去吧!」更何況一般輪椅的體積很龐大,這些無障礙設施做了卻不能用。
↓ 無障礙坡道這麼陡,叫輪椅族怎麼上得去?(示意圖)
許多公共設施的殘障設計抱持「只求有不求好」的心態,屢見有人行道導盲磚部分路段鋪設未全,也有走到一半導盲磚不見或被磨平,甚至撞牆或大馬路上的,實在離譜。
承包廠商敷衍、檢驗人員怠惰;就是造成公共設施的無障礙設備千瘡百孔虛有其表的真正原因。
通用設計是為了讓「使用者舒適安心、維護者簡便管理」,而不是上述這種美中不足甚至阻礙重重的難堪設計。
希望這篇文章能拋轉引玉地讓今年九合一選舉中順利當選的百里侯,能多貼近民眾需求,真正落實大同世界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