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綠建築的容積獎勵及淨零減排
2024/08/26 11:35
文/蘇南
我國對於私有建築物,並無強制須取得綠建築標章;但公有建築物只要經費達到5,000萬,就需要取得綠建築標章,政府才會核撥經費。私有建築設計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者,依《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第10條第1項,依下列等級給予獎勵容積:(1)鑽石級:基準容積的(下同)10%;(2) 黃金級:8%;(3)銀級:6%;(4)銀級:4%;(5)合格級:2%。113年1~7月的私有建築申請綠建築已經達到379件,比公有建築的309件還多;蓋因有前述之都更建築容積獎勵誘因。截至113年7月底止,全臺已逾1萬1,372件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
2022年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建築部門約占37%。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前者係指建築物於日常使用階段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8%。而後者乃指建築物於興建及修繕拆除階段的「蘊含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9%。
88年我國政府建立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為主軸的「綠建築標章制度」,稱為EEWH 系統(Ecology,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Health)。綠建築標章則包括: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 9 大指標。研究報告顯示,綠建築對於日常節電約20%外,也有節水30%之效益。
將綠建築標章納入都更容積獎勵項目中,雖然會因容積獎勵而增加都更建築物的樓地板面積,導致增加建材、設備及施工時之排碳量(蘊含碳排)。反觀,綠建築的確可以降低建築物將來使用時之排碳量(使用碳排)外,也能降低都市整體環境的排碳量。綠建築較傳統建築有降低排碳量之效益,達成建築產業對整體環境的減碳效益。
綠建築設計強調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使用再生能源及能量測量與揭露碳排放等功能。各國政府陸續將綠建築標準納入法規,例如台灣的EEWH、美國的LEED、日本的CASBE及英國的BREEAM等,鼓勵建築物達到綠建築基本門檻,並逐年提高標準,以符合世界節能減碳潮流之趨勢、降低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未來達到建築物「碳中和」的目標。來回應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所倡導,2030年所有新建的建築物須達到「淨零碳排放」,2050年所有建築物須達到淨零碳排放!
隨著都市更新及危老建築拆除重建,高樓建築愈來愈多,建築物的用電量成長外;國人對空調、照明、家電、3C產品等需求增加導致生活用電需求提升,減碳工作挑戰甚大。何況綠建築標章係綜合型指標,碳排減量雖為綠建築之內涵,仍須建立評估碳排放量的標示,接軌淨零減排、國際潮流與我國政策需要。
因應前述的2050年的淨零路徑,台灣啟動「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這種建築能效分級評估係指針對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效率,依《綠建築評估手冊》所訂定之能效評估方法。建築能效等級由高至低依序為第1級至第7級。建築能效分級屬第一級之建築物,且能效評分尺度為前50% 者,為「近零碳建築」,以「第1+級」標示之。進一步,其餘用電則可再以綠電碳中和至零碳排為「淨零建築」,以「零」標示之。最終目標是到2050年達成全部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舊的)為「近零碳建築」。
建議都更建築設計採用低碳建築物(蘊含碳),以降低建材生產、運輸、施工及拆除時的碳排放量,尤其要取得綠建築容積獎勵,爭取較高的賣相、售價。而未來的住戶使用階段也可以大幅減少電費,落實「淨零建築」!呼籲積極利用都更資源取得綠建築標章容積獎勵、近零碳建築及建築能效標示,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