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勞動隱形人…誰來拉一把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我國邁入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結構,伴隨而來的是勞動力將日漸短缺。但去年有高達14.7萬人屬於想工作而未找工作、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雖有能力工作,但因態度不夠積極,無法成為勞動力。
若進一步觀察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中的「怯志工作者」,也就是過去一年曾找過工作,但因認為沒有工作機會,或是本身資歷條件不足以找到合適工作機會,因此放棄找尋工作的人,共有3.4萬人,占全體非勞動力比率0.41%。
主計總處官員提醒,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找工作者在台灣一直有一定人數存在,因為沒有付諸行動而無法成為勞動力,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如因剛退伍、職業倦怠等情況,想休息一陣子,但其中的怯志工作者卻是因找不到理想工作,喪失尋職念頭,成為消極的非勞動力,這點是比較需要政府關注的部分。
勞動力是指一國15歲以上、可以工作的民間人口,當一國勞動力充裕,也代表生產力相對強盛。但隨著社會結構轉變,許多已開發國家包含台灣,都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刺激勞參率、鼓勵工作年齡人口進入職場便是重要課題。
據主計總處調查,我國去年15歲以上民間人口達1,984.2萬人,其中勞動力有1,163.8萬人,但另有820.4萬人因求學或準備升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等原因等,沒有工作也沒有開始找工作,因而成為「非勞動力」。
觀察非勞動力未參與勞動的原因,有些人因為升學、有些人必須操持家務,但也有一部分是因「缺乏行動力」,也就是想工作、隨時可以工作,但並未開始找工作者,而成為非勞動力。
主計總處官員說明,非勞動力其中一個分類是「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指的是雖然想工作也隨時可以開始工作,但並沒有實際「找」工作的行動,也就是連去人力銀行登記資料、遞履歷、翻閱報紙找工作機會都沒有的人。
何謂怯志工作者
「怯志工作者」屬於非勞動力中「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群比較失意、喪失求職勇氣而成為非勞動力的族群。
據主計總處定義,怯志工作者必須同時符合「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以及「過去一年曾找過工作,但因認為無工作機會,或本身資歷限制無法找到合適工作機會,放棄找尋工作」的條件,才會被歸為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