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北報導
部分縣市推動長者以私宅換居社宅,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柏宗直言,計畫立意良善,執行卻曲高和寡,高齡者入住意願低落,部分媒合成功案例可能是兒女的想法,並非長輩真正意願,政策走了好幾年案例仍少,代表存在窒礙難行之處。

陳柏宗主張,面對超高齡社會將至,台灣應盡速推動讓中產階級租得起、願意租賃的有附加服務銀髮住宅,而非以社宅取代銀髮住宅。
想找房❓降價/新上架主動通知你,快設定看房條件>🎍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終於等到了!小家庭3房更新上架!

陳柏宗說,老化過程分為健康期、障礙期與臥床期,可透過集合住宅物業管理等單位提供附加服務,甚至在障礙、臥床期適當介入提供協助,讓高齡者在宅安老。
日本比台灣更早面臨高齡海嘯挑戰,陳柏宗說,日本為因應超高齡社會人口,近年推展專為高齡者打造的附加服務住宅,讓有需求的長輩承租。台灣可借鏡日本經驗,推適合台灣民情的銀髮住宅,並制定相關規範與配套,但收費必須是中產階級負擔得起,建議中央跨部會討論,提出具體配套與政策導引,攜手民間投資。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高齡住宅議題不能單看房子硬體條件,長輩生活環境除需要無障礙,還要能滿足就醫、信仰、購物及社會參與等需求,台灣社會仍存在嚴重高齡歧視,老人租屋常碰壁。高齡友善換居很難普及,建議中年階段就要思考老後生活環境,提早準備、建構老年階段嚮往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