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巫其倫/綜合報導
綠營候選人提出北北基桃「1200首都通交通月票」政見引發討論,預估每年需35億元預算,此政見獲行政院大力支持,但也被質疑是選前大撒幣。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認為,在財源未明確之下,不應即興式提出政見,若政策沒有達到邊際效益,最後恐導致民眾、業者、政府三輸,呼籲應提出完整的成本效益評估。
陳國樑指出,此政見初步看來有5大問題。第一政策太過即興,未經全盤規劃就喊出,例如月票擴及全國,使用範圍該如何規定;第二是「財源哪裡找?」政策提出應顧及財政責任;第三是大選前提出此政策,難免會受質疑在撒幣;第四,應考量政策是否會排擠到其他支出;第五,節省財源情況下,可能使提供交通服務者報酬變少,民眾獲得的服務質量也下降,最終恐導致業者、乘客雙輸。
陳國樑說,此政策上路實施恐未必是好事,畢竟「一分錢一分貨」,民眾付出代價降低,民眾獲得的服務品質也減少,由中央補貼還可能排擠其他支出,且若沒有補貼到足額,交通業者服務也可能變差。
他也強調,經濟學角度而言,一個政策要有效果,必須要有邊際效果,即使月票優惠擴及全國,但國內公共運輸路網並未強化,受益者恐只有原本就搭乘公共運輸的通勤族,一般開車族不會因此轉換通勤模式,此時中央與其花錢補助月票,反而應把交通做好。
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則認為,此政策對地方政府居民有幫助,例如雙北來回通勤,透過地方合作確實可讓大眾運輸系統發揮更大功能,降低營運成本、增加營運收入,乘客也可降低負擔,也有外部效益,民眾減少依賴私人運具,減少道路壅塞、空汙及車禍。
但他強調,就財務面來看,過去已編列8400億元前瞻預算,交通建設計畫就占了4成,但至今已6年過去,但似乎未看到相關效益報告,軌道建設花了大量預算,卻沒有考慮到雙北1280月票的概念,且也沒解決高速公路塞車問題,「錢都花下去了,效益在哪?」,現在若要再花錢,不免令人質疑前瞻交通建設並未達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