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熙文、侯俐安/台北報導
2021年元旦萊豬開放進口,農委會也提出養豬百億基金四年轉型升級計畫。不過,豬農表示,肯定政府補助,但希望加快進軍國際,並憂心進口豬肉在疫情穩定後將瓜分國內市場。
對於敏感的百億基金問題,豬農大多不願具名。聯合報走訪南部一家養豬場,豬農表示,政府確實有挹注補貼,但2021年疫情堪稱開放萊豬進口後的「蜜月期」,因為進口商不願進口萊豬,再加上國際船運成本大幅提高,國產豬肉價格在2021年飆升,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76元,創近年新高。
百億基金中,冷鏈技術卻緩步。豬農表示,除非是全部新設,若舊設備更新還需要時間,台灣豬肉要攻占國際市場,還不成氣候;從分切場、冷鏈場、屠宰場,溫度都要控管,的確是未來應做的趨勢,農委會最近要在嘉義試辦,只盼加快腳步。
另一名豬農指出,關鍵仍在價格戰,若2022年疫情回穩,船運成本降低,以台灣豬肉目前居高不下的價格,到時外國進口肉恐大舉侵占國內市場,要是我國豬肉出口仍準備不足,可能會面臨兩頭空的危機。
對於農委會前主委陳保基提出肉品市場轉型,產業界人士說,能夠提升肉品市場,進一步改善拍賣市場的環境當然最好,但「屠體評級」要有先進技術、優質人員等,還要有市場,跟現在活豬拍賣截然不同,台灣仍差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