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記者吳岳修/新北報導
十三行遺址出土距今千年先民使用的鐵渣、煉鐵爐等遺物,顯示聰明的先民已懂煉鐵,十三行博物館與日本愛媛大學及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合作,自昨日起進行3天「煉鐵復原實驗」,由台日學者仿古法重現史前煉鐵技術,2日上午開爐取鐵檢視成果。
十三行博物館長陳春蘭表示,十三行遺址位處八里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南岸,考古挖掘出陶鐵器及墓葬等重要史前遺物,距今約1800年到500年歷史,是台灣北部重要考古遺址,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從鐵渣及煉鐵爐判定當時先民們已掌握煉鐵技術,成功製作出鐵刀、槍頭等生活工具與裝飾品。
為了重建當時十三行先民的日常生活,了解當時的煉鐵技術,十三行博物館與專研東亞古代鐵器文化的日本愛媛大學合作,再與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簽訂合作協議,結合三方學者及資源跨海合作,建立學術研究與博物館教育活動之跨域整合。
在日本愛媛大學教授村上恭通、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學藝員留野優兵及台灣雲林科技大學專任教授Girbal Brice合作展開「煉鐵復原實驗」,重現史前十三行先民的「直接煉鐵法」,原則上以八里在地石頭及泥土搭建爐體,倒入木炭和鐵砂後封爐燃燒,經過逾24小時高溫悶燒,待溫度上升至1300度時即可破爐取鐵。
陳春蘭表示,「煉鐵復原實驗」預在2日破爐取鐵並舉行成果分享會,歡迎民眾一起來探索先民們千年智慧的煉鐵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