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振義
日前,在各參與國家的共識下,COP26全球氣候大會結論中大幅提升2030年減碳目標,並且擬藉著金融、投資的方式促使全球降低碳排。亦即,對抗氣候變遷危機的手段已經從原本的道德勸說,逐步轉向透過經濟手段驅動。是以,未來的「節能減碳」將具有經濟價值與基礎。
事實上,政府對於台灣的建築產業也早有擬具節能減碳方針,而1999年上路的「綠建築標章」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綠建築強調以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為四大範疇,企圖讓建商建造更具節能與環保效能的綠建築產品供消費者購買。然而,如何讓民眾可以明確挑選更具備「節能」效益的建築物件,幫建築物貼上類似家電行之有年的「能源效率標示」,就更顯重要!
從環保到減碳 台版「建築能效標示」即將上路(國家住都中心的社宅都有綠建築標章/好房網News記者楊欽亮攝)
以日常使用的冷氣或冰箱產品為例,「能源效率標示」會依照家電之能源使用效率分成一至五級,一級產品最省電環保,五級最差則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是耗能最高的產品。同時還會標示出「每年耗電量」、「能源效率比」等資訊,讓消費者選購時一目瞭然。
在建築方面,早在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能源管理與效率提升」議題之總結報告中,即提及推動建築物節能減碳標示制度(或稱能源護照),以促使民眾購買低耗能建築,希冀藉由市場機制汰弱高耗能建築,也遂有後來的研擬推動建築物節能減碳標示制度的一連串研究計畫。
如今,「建築能源效率標示」千呼萬喚終於要始出來,將來如何推動非常關鍵。初估政府可能會循著當年綠建築標章之推動模式,由政府部門所擁有之建築物(例如公辦、公宅)優先試行。如此,除了可以藉此累積實戰經驗、降低初期推動阻礙外,也可同步宣傳「建築能源效率標示」予大眾以提供基礎的認識。
接著建立建築能源效率查核制度,例如結合建築能源相關產業、建築師、機電技師等,透過特殊培訓制度培養建物能效評估人員。抑或由既有之建築師、空調技師、電機技師等經培訓、考試合格後取得建築能源簽證之資格,建立推廣與實施「建築建築能源效率標示」之人才後盾。甚至,可以考慮由政府提供改善補助計畫,針對建築外殼節能改善、空調節能設備汰換、節能產品採購上,給予公部門不同程度的補助,而私部門的部分,則輔以銀行融資優惠貸款作為搭配。如此,方有「建築能源效率標示」制度推波助瀾之動力引擎。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購買到具備節能效能的建築產品最具實益!
在不久的將來,「建築能源效率標示」即將上路。屆時,對於新建築而言,取得「建築能源效率標示」就是節能建築最佳的國家認證,能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對舊建築來說,儘快透過建築能源服務業(ESCO)、建築師或機電技師之專業診斷,並得到優惠貸款融資進行建築物能源效率改善,以儘早取得「建築能源效率標示」,無論是自住者降低耗電開銷,抑或是將來轉售時可增加的房屋價值,肯定都是高報酬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