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代工廠遷移潮 鼓勵產線回台先解五缺
2018/09/10 12:06
工商時報記者吳筱雯/台北報導
電子下游組裝產業的供應鏈長、牽涉到的廠商眾多,一直是代工廠不願搬遷至中國以外第三地的主因。儘管這幾年對岸基本工資驚驚漲,旺季時加上加班費後,沿海地區薪資甚至超過4,000元人民幣,已經沒有人力便宜的優勢,但即使在中國經營組裝業務的困難度已經如此高,業者都還無意搬離,頂多只是設法提高自動化的比例,以減少直接員工的人數,在在反映出供應鏈複雜、搬遷困難的事實。
那如果供應鏈不搬、或只搬一部分組裝呢?這的確是因應中美貿易戰最簡便、最快的方式之一,但是代價不可謂不高昂。因此,業者迄今多持觀望態度,但眼見貿易戰恐拖成長期對戰,也不能不開始研擬「出走中國」的備案。
廠房示意圖(圖/翻攝自Google Map)
仁寶副董事長陳瑞聰先前曾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在供應鏈不搬的前提下,以套件方式出口至中國以外地區做最終組裝,光是運費與第三地的組裝費用,每一台筆記型電腦的製造成本少說上升3%,以現在筆記型電腦毛利率已經從「毛三到四」向「保一總隊」邁進來說,沒有幾個代工業者能長期承受得起這種壓力,其他的代工產品如毛利率或許比筆記型電腦好,可是恐怕也沒有好到能夠如此「大方」。
然而,如果電子下游組裝業者選擇在中國以外的第三地,從建立供應鏈開始從頭來過,曠日廢時,恐怕緩不濟急,即使將產線搬回台灣,事情也不會比較容易,大立光便是最好的例子。
大立光為了擴增產能而持續在大台中地區找地,光是找幾個面積夠大、格局夠方正的地,便已費盡心思還不見得可得,就算找到合適的地,以目前台灣人傾向於在服務業工作來說,能不能招到足夠的生產線員工,又是另一難題。
因此,政府在期待台商回流投資的同時,更應加把勁,解決五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