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救得了經濟?
2020/04/05 10:44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
儲蓄未引入投資部分稱為超額儲蓄,用以衡量資金閒置情況。1990年代我國投資率約27%,近十年僅22%,投資不振使超額儲蓄率由1990年代2.8%升至近十年的11.6%,近六年超額儲蓄更年年逾2兆元。
■我國房價所得比2002年僅四倍,近年(2018~2019)已達九倍,同期間台北市、新北市則由六倍跳升至12~15倍,全國平均貸款負擔率由22%升至38%,如今雙北市更高達50~60%,代表買房子的家庭每月要拿半數收入去繳房貸。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你可以牽一匹馬到河邊,但你卻不一定能使牠喝河裡的水。」講的就是景氣衰退時,儘管政府連連降息,企業卻未必會投資,如此自然也就救不了經濟。
雖然如此,為挽救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美國上月初還是降息兩碼,月中再降4碼,並重啟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QE),未幾又宣布量化寬鬆無上限,政策堪稱空前,然而就如凱因斯所言:「馬,未必會喝水。」
自本世紀以來,各國政府無數次降息,降到近年都接近零了,河水四處氾濫,也把馬拉過來了,但馬就是不喝水,不但不喝水,有時還會吐水。
例如,網路泡沫後,美國聯準會自2001年初起連續14度降息,由6.5%降至1.0%,繁榮的同時卻也引來泡沫,為免硬著陸,2004年6月開始升息,至2006年6月達5.25%,惟二房風暴愈演愈烈,聯準會於2007年9月起又7度降息,如此升息降息,還是無力回天,金融海嘯仍舊舖天蓋地而來。
明知降息沒效,但每逢景氣衰退,各國央行還是得行禮如儀得降一降,不過像川普政府本次如此瘋狂,則為歷史僅見。從過去的經驗可知,下如此猛藥,非僅無助於經濟,最後反而會蘊釀出更大的泡沫危機。
隨著美國降息,各國也紛起效尤,我國央行自不能免,日前也調降重貼現率1碼,雖然楊總裁說「不會降至零利率」,但與零利率也只一步之遙了,如今放款利率之低,也已改寫歷史紀錄了。
錢不投資 反去炒房炒股
我們依據四十年來的資料來檢視一下台灣是否也有「馬不喝水」的情況。依據央行統計,2000年以前的放款利率非常高,總在8%左右,但那時的製造業投資卻年年高成長,1990年代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4%。
隨著央行降息,寬鬆的貨幣政策非但沒能提振民間投資,反倒為房市添油加柴,這由超額儲蓄年年逾兩兆即可看出端倪,此外,對比晚近十年製造業投資成長降至1.9%,房屋建築業投資成長升至7.3%,也可一目瞭然。
一目瞭然什麼?就是錢進去實體投資的少,跑去蓋房、炒房、炒股的多。降息的本意是要提振實體投資,讓借錢的成本降低,以引導企業多蓋幾條生產線,多提升自動化設備。不幸的是,如今這些錢的很大一部分卻被拿去炒房,把房價炒到高處不勝寒,廣大的青年人因此買不起房子,降息而至於此,豈不痛哉。
長期低利 推升泡沫風險
非僅是如此,炒股、炒房炒過頭都將出現泡沫,美國2001年網路泡沫、2008年的房市泡沫全是降息所惹的禍,最後也都掀起了全球經濟大災難。
最後,看看 Marshallian K(M1B/GDP)可以發現,隨著台灣貨幣供給M1B十年提高一倍,Marshallian K 已由1990年代的0.41提高至晚近十年的0.88,去年更接近1,反映長期低利率已讓台灣超額流動逐年加劇,大大推升了泡沫的風險。
降息到底是救經濟?還是害經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