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民間資源 完備土壤液化系統
記者潘姿羽/綜合報導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昨(14)日公開「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讓民眾更了解自家居住安全狀況,進一步決定是否需補強建物結構。
專家建議整合民間資源,完備土壤液化系統。(好房網News記者賈蓉/攝影)
雖然立意良善,不過,目前政府公布的土壤液化潛勢區範圍並不精確,應該善用民間資源,讓土壤液化潛勢區分布更精準,也免去不必要的恐慌。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開放查詢區域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市、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等八縣市;土壤液化程度以綠、黃、紅顏色標示,分別代表低潛勢、中潛勢與高潛勢區。
由於地調所公開的資料精密度較粗,資訊不夠詳盡,除應盡快完備土壤液化潛勢區的精確資料,也應搭配老屋健檢方案,以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的房屋優先施行。
當然,要政府在短時間內作完各縣市詳細的地質鑽探有一定難度,但其實民間已有許多現成資料可以利用;建案在送建照時,都會作鑽探分析,其中就會有土壤液化程度的相關資料,全台各縣市、各行政區或多或少都會有新建案,尤其在民眾關注的房市熱區,建案更密集,政府就可蒐集這些鑽探報告,從中統整出更細資料。
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的房屋,不是一定存在危險性,只要是在1999年12月29日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後設計的建築物,也就是這個時間點後送建照的建築,興建時都已經有考慮到液化問題,會在土壤或結構上補強,不需要太擔心。
以雙北市為例,台北市中山區、內湖區與新北市三重區、新莊區等都有部分區域是土壤液化高潛勢區,但同時也是房屋交易熱絡區域,許多民眾會擔心居住安全有問題,不過屋齡新的建物反而不會有疑慮,屋齡三、四十年以上的老公寓、透天,必須加強把關結構安全。
要確認房屋結構在土壤液化潛勢區是否安全,可以從「建築物具有地下三層以上的地下室」、「建築物基礎型式採用樁基礎」及「建築物基礎為筏式或版基礎,樓高不超過三樓」來衡量。
由於土壤液化主要發生在深度20公尺範圍內、飽含水的疏鬆砂粒土層區域,若建築物具有三層以上的地下室,等同向下開挖超過10公尺,甚至連續壁會超過20公尺,施工時已經把液化的沙土作好圍束,建物結構有足夠強度。
至於建築物基礎型式採用樁基礎或筏式基礎、版基礎,都是透過打樁或是不同形式強化地下結構,可達到同樣的安全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低樓層的老公寓、透天,很少採筏式基礎或是版基礎,安全強度較低,假如位在土壤液化中高潛勢區,雖無立即危險,強震來臨時,便會導致土壤液化、地基支撐力降低,此時建築物若未做抗液化設計,就容易下陷、傾斜或倒塌;因此優先讓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的老屋健檢,盡快做出補強方案有其必要性。
(本文由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結構技師戴雲發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