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24

產業結構變化 70年來女性就業差很多

#居家 #新奇 #諾貝爾經濟學獎 #女性就業 #勞動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綜合報導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研究女性就業的學者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她收集了200多年來美國就業統計,探討女性薪資低於男性的原因, 鑑於了解女性在勞動中的角色對社會很重要,而此一開創性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遂獲此殊榮。
 
事實上,戈爾丁所提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始終存在,想想我們熟悉的大文豪,不論中外,有幾個是女性,就以我國來說,唐宋八大家、大曆十才子全是男性,宋代詞家也只有李清照是女性。而影響美歐文化甚深的聖經,不也說:「男人是女人的頭,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在這些文化薰陶之下,女人自然是以持家為重。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研究女性就業的學者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她收集了200多年來美國就業統計,探討女性薪資低於男性的原因。 圖/中時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的勞動統計追溯不了200年,但可以追溯70年,根據這份資料,可以發現自二戰結束至今,女性不論在就業、勞動參與、薪資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而讓這個變化發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產業結構改變,一是女性念大學日漸普及。
 
台就業人口 女性達45%
 
先談產業結構的變化,1951年台灣就業人口只有28%是女性,1980年這個比率升至33%、2000年升破40%,如今已達45%,再過不了幾年,大概就會追平男性。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服務業需要許多人力,尤其是女性,服務業占GDP比重於2001年直逼70%,帶來可觀的就業機會,如今在服務業部門,女性就業人數比男性已多出45萬人。
 
再看教育的改變,1951年國內大學校園裡只收6,000名學生,女生僅占15%,隨著教育普及,1980年這個比率已升至39%,自2000年後大學校園裡男生、女生已是平分秋色,女生獲得更好的教育,對於日後就業自然有幫助,這不但反映在女性就業人數的成長,也呈現在薪資的提升,以過去42年而言(1980~2022)女性的薪資成長了6.2倍,男性只成長5.3倍,兩者薪資差距逐漸縮小。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還是不公平呀,何以男性每月總薪資6.3萬,仍遠高於女性的5.2萬?這看來像是不公平,但這是投入行業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女性投入最多的服務業,多數薪資不如製造業,而製造業男性人數比女性又多出40%,平均下來的薪資自然就出現男性薪資比女性高的現象。事實上,這並非歧視所致,而是統計的權重使然,單看最後平均數而未深究原始數列,極容易落入辛普森詭論(Simpson's paradox),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此即一例。
 
女性在家庭角色 不易改變
 
不過,問題再往下追又會發現,女性如今學歷已高,何以仍得流連於服務業,從事部分工時等待遇較低的工作?原因在於家庭,儘管70年來產業結構變了,學歷也變了,但女性在家庭的角色還是不易改變,從家庭教育來說,媽媽照顧好家,對孩子自然是好事,但對於個人成就而言亦是損失,然而是損是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看每個人的價值觀了。
 
小檔案-辛普森於1951年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數組資料合併成一組資料時,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例如各學院男、女生錄取率原本平分秋色,惟女生投考較多的文學院錄取率低,男生報名較多的理學院錄取率高,加總平均之後,會得出女生錄取率偏低的結論,進而認為有性別歧視,惟這樣的認知顯然是錯的,此即辛普森詭論(Simpson’s paradox)。
 
小檔案-1950年代美國、台灣男性勞參率都逾80%,女性多低於40%(台灣1951~1952年短暫有40%),此係農業社會使然,隨著工業、服務業發展,女性受高等教育,女性勞參率扶搖直上,2000年以後美國女性勞參率約在60%左右,台灣也在2012年達到50%,惟不論美、台,女性勞參率仍遠低於男性。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