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俊智/綜合報導
桃園市政府斥資數億元在全市各地打造特色公園,去年下半年陸續啟用,但今年春節人潮眾多,不少遊具設施毀損,目前還在趕工修復,引起民代關切。工務局調查毀損原因多與不當使用有關,近日除加裝標誌警語,也將研擬如何降低故障率。
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後,陸續在桃園、中壢、八德、平鎮、大園、龍潭和楊梅規畫特色公園,各地興建或改造經費動輒數千萬元,除八德區楓樹腳公園、楊梅區四維公園與桃園區陽明公園尚在施作,其他4座均啟用,但也傳出不少設施毀損情事。

工務局統計,龍潭運動公園共融式轉轉盤、盪鞦韆、壕溝防墜網都在年節期間損壞,平鎮運動公園的盪鞦韆、防墜網和打水的手壓泵浦也有同樣遭遇,部分已在年後開工時緊急修復,部分還用封鎖線圍起待修。
工務局釋出遊具損毀過程影片,龍潭運動公園轉轉盤被孩童當成跳跳床,遊具除了原本水平轉圈設計,也因為孩童跳動左右擺盪,最後因底盤損毀無法再使用。
議員余信憲指出,市府規畫特色公園出發點良善,親子共融環境深獲不少人心,但並非所有設施都適合大人,也有青少年明知使用方式卻不遵守,把遊具當成極限運動挑戰,導致才做好的設施不到半年就壞,市府除了立使用規定與範例,也應思考有無其他方式防止破壞。
工務局統計4座已啟用的特色公園至今共傳15件遊具毀損案,甚至有修好又壞的案例,即使現場有監視器,仍有民眾不遵守,市府也感無奈。工務局表示,未來將在遊具旁貼QR碼,揭露民眾不當使用造成遊具毀損的影片,藉此提醒愛惜公物,後續也將召集專家開會,檢討故障率高的遊具該如何調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