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淵源
「街道家具」這個名詞是我讀了建築系之後才知道的,在台灣則是最近幾年開始被重視,時不時會在一些城鄉改造計畫裡被列為重點項目之一。如果學習建築算是給了我一個成年之前的覺醒的話,我們身處的環境應該也正在逐漸「轉大人」了。
不免俗地我們也來問問…甚麼是街道家具?我很想知道你會怎麼回答,小孩子會怎麼回答,而阿公阿嬤們又會如何呢…
肯尼是不是可以穿得更體面一點呢?(圖/林淵源攝製)
語言這東西很巧妙,把原本我們熟悉的兩個詞給兜在一塊兒,就變成一個讓人似懂非懂卻又充滿想像的新物種了。例如「政治光譜」指的是一個人的政治傾向或意識型態的立場,關乎政治二字,也在乎色彩,在一片兵荒馬亂的新聞事件裡,產生了一個新詞,迅速把人給標籤化然後給消費在資訊洪流裡。還有像是「情緒勒索」(原來不是只有錢可以被勒索)、「人工智慧」(真期待有一天人們可以造出靈魂)、….,有多少組合就給世界多少想像與可能性,文明進化之趣味,莫此為甚。其他還有「愛情少尉」、「愛情恰恰」、「愛情列車長」….這些屬於感性世界的奧義,我們有機會再討論了!
抱歉有點扯遠了,我想說的是,我們知道「街道」是甚麼,也每天都會接觸「家具」,但是把這二者放在一起時,就是會產生一下子的新鮮感,何以如此?
首先就在這二者公共性的差異了。街道,無庸置疑是一個公共空間,你得走出家們才會參與街道,從而感知到城市的存在。而家具呢,光是「家」這個字就已經充滿了私密與個體性,家具不就是家裡的用具嗎?怎麼會放到街道上呢?也就是街道與家具二者所代表的公共性造成一種新鮮的認知。
姑且先別管「街道傢具」(Street Furniture)最早是由哪位西方學者下的定義,再由哪位東方學者直譯如此。我們試著從這個語詞讓我們產生的畫面進行聯想,其實可以對我們身處的環境多出幾分理解與關心。
既然我們走出家門便參與了街道,我們何不站在街道往四周看看,回頭看見自己房子的外觀,也看看隔壁棟、對面棟的大樓或是透天樓房。試想,如果我們把街道馬路當成另一座更大的屋子的內部,四周的建築是牆壁,我們站在大房子的客廳,抬頭看見的天空是湛藍色的天花板(時常是灰色的),此時經過你身旁的都是這個大房子裡的「家人」,如此一來,我們腳下的人行道與一旁的騎樓,是不是該有些許跟人的行住坐臥有關的設想,像是讓人歇息的凳子,讓人等車時可以辨識的亭子,天色暗時讓人安步當車的街燈與路標……,這些林林總總讓人感到體貼與安全的物件不就是這座大房子裡的「家具」了嗎,而這座大房子正是「街道」,也是我們建構一個城市公共意識的最初一步。
街道家具其實不是那麼學術兮兮的論述,也不是甚麼高端的設計產物。從很久以前,一有街道產生,就有了街道家具。我小時候開著五金行的老家,店面外頭有處五米深的騎樓,再來是水溝,然後才是那一條每天有牛車經過的「馬路」。我記得那條老街道的騎樓是由街口一路延伸,每家每戶都可以串在一起。騎樓裡有常常的木頭板凳,有大茶壺,有阿公的藤椅、小孩子的學步三輪車、學吃飯的小桌子(上面還可以學習注音符號跟九九乘法),還有地面上用石灰筆畫的跳格子。大大小小的生活物件,我一時三刻也細數不完。大人小孩都生活其間,熟悉的鄰居與陌生的路人也在此噓寒問暖,這裡是我們的街道,裡頭有家人的溫度,而這也正是「街道家具」該有的素質。
喔對了!就算是為了道路施工的安全,臨時被派在馬路邊緣幫忙指揮的假人「肯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他一套乾淨的衣服與更合尺寸的安全帽,讓他體面一些,畢竟他是我們辛苦的「街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