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咸亨
去年十二月中國甘肅發生規模6.2烈震,緊接著今年一月日本石川也發生規模7.6強震。在台灣,今年就是當時規模7.3的集集強震25週年,不免有人陷入沉思,有相關嗎?
自1983年5月26日發生規模7.8「日本海中部地震」以來,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島地震是日本海中部區域40年來的最強地震。日本政府每年都公佈《全國地震動預測地圖》,東京及周圍一帶的地下呈3層構造,由淺而深依次是北美洲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些板塊之間不斷摩擦和碰撞,因而非常容易發生地震(見圖1)。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震央在北美洲板塊範圍內紅圓圈符號,而2024年日本石川地震震央則在歐亞板塊範圍內藍星星符號。
在維基百科的《板塊構造論》之部分世界各板塊邊界詳略圖如圖2,可以從比較廣泛角度看出:太平洋板塊向西北西移動,擠壓屬於北美洲板塊的北日本。屬於歐亞板塊的南日本則受菲律賓海板塊推動。
圖2中台灣位居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似乎比較日本單純些,但若觀察台大地質系鄧屬予教授製作的圖3,則可知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東北方向北隱沒到琉球島弧下方,在台灣南方,則是歐亞板塊向東隱沒到呂宋島弧之下。台灣雖然比日本少承受兩片板塊的擠壓,但是卻多了一項板塊扭力,加上沖繩海槽和琉球弧侵入北台灣島,以及南中國海板塊和馬尼拉海溝進入南台灣島,造成地震的複雜度不比日本群島少。
中國大陸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於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30秒發生規模6.2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青海海東市在甘肅臨夏積石山以北約131公里,也造成195人傷亡。截至12月26日,已知地震造成兩地149人遇難,且有2人失聯。
陳雲(2008)以《中國地震带分布圖》為藍本,其次依據《中國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類圖》和《中國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在《中國國家地理》月刊發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搜狐作者再於圖4中加註文字,成為23條中國主要地震帶,本文再以星號將甘肅省積石山位置加註於圖4中。
從整體東亞地區而言,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的大外圍都承受來自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相對擠壓,菲律賓海板塊與北美洲板塊則在東側介乎其中。三個國家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四分五裂地殼,被一股強大的太平洋板塊力量在寬度約4500公里的東側向西方推擠。
一般而言,在板塊邊界的地震稱為「海溝型地震」或「板緣地震」,在板塊界內的地震稱為「斷層型地震」或「板內地震」。仔細觀察,每一次地震似乎有大範圍的相關,又有局部地質上的差異,既是基本上的異同,也是基本上的不容易預測地震,所以,默默努力研究地震預測的專家學者總是令我無比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