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分享─未來這個地震不容小覷 居住安全從「施工品質」來看
2024/08/22 10:22
文/戴雲發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頻繁,這是無法避免的宿命。俗話說:「地震本身不會傷人,但建築會。」每當地震來臨,我們最害怕的其實不是搖晃可怕,畢竟雲霄飛車都在坐,害怕的反而是房屋的毀損與倒塌。距離921大地震之後規模最大一起花蓮403地震,引發不少民眾關注,更有部分專家學者指出可能是八級海溝型地震的前震。
什麼是「海溝」?
海溝是位於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公尺溝槽。海溝多分佈於活動的海洋板塊邊緣,在海洋板塊與大陸塊的交界處,一般認為它是地球板塊相互擠壓作用的結果。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以30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陸板塊的下面,兩個板塊相互摩擦,形成長長的「V」字型凹陷地帶。
什麼是「海溝型地震」呢?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因此地震發生頻繁,由於菲律賓海板塊600萬年以來不斷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才造就了台灣這個島嶼,豐富了台灣的地表景觀,形成諸多高聳山脈,同時也存在著平原、丘陵、台地與盆地等地形,然而造陸運動仍然是現在進行式。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曾表示,這幾年觀察下來,地震次數與頻繁度開始增加,台灣可能已經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菲律賓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隱沒下沉後形成的深溝就是海溝,是一條規模非常大的斷層,對台灣威脅最大的兩個海溝是東部外海的琉球海溝和西南部的馬尼拉海溝。自上一次琉球海溝錯動以來已經超過百年,根據地震百年週期論,琉球海溝可能正在累積新的能量,地震研究相關單位對此不敢掉以輕心。
海溝型地震的一大特點是其震源面積廣大,因而引發的剪力相對較小,但其釋放出的震波往往是頻率低但振幅大的低頻波。這類震波不僅傳播範圍廣,而且衰減速度慢,能讓建築物左右擺動的幅度更大,甚至超過921地震和403地震。對於耐震性能不足的建築物,這種擺動極有可能導致倒塌。
一但發生海溝型地震,不只在東部震央附近相當危險,尤其是盆地地形區域,一般而言,地震震度以靠近震央的地方震度越大,然而若是盆地地形,盆地四周為堅硬的地盤,盆地內為鬆軟的沉積層,當地震波傳到盆地時更容易聚焦,在盆地地表所受地震震動的時間將會拉長,地震強度也會明顯放大,在台北盆地內的民眾於地震發生時更加「有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1985年墨西哥地震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該次地震規模達8.0,震源距離墨西哥城約400公里,但低頻波持續迴盪三分鐘,最終導致墨西哥城內多處建築物倒塌。
老舊房屋的不安全主要源於早期設計法規與施工品質的不完善,千萬不可以有「前幾次地震都沒事」、「裂縫存在已久,應該沒關係」、「檢測要花錢,還可能影響房價」等觀念,隨著時間過去,混凝土強度會老化並產生「中性化」問題,更何況經年累月的大小地震,也會對建築物造成力學上的破壞。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施工品質。傳統的鋼筋剪斷綁鐵線方式施工品質難以保證,尤其是在缺工、缺料嚴重的情況下,要兼顧人力、成本和品質更是困難重重。
對於建築安全而言,「看不見的地方才是更重要的」!地震是台灣人民無法避免的宿命,地震過後,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居住安全,切勿輕忽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戴雲發建議,民眾應了解自己所住地區是否位於高機率地震發生的斷層處,先評估自家房屋結構是否耐震安全無虞,新建案建議從源頭就規劃耐震系統工法,運用「鋼筋系統化的設計規劃」及「自動化加工技術」,將鋼筋一體成型設計降低現場工人綁紮所產生人為缺失疑慮,施工品質可達到設計者的要求,能有效改善建築業缺工及施工品質不易確保的困境。
總結來說,台灣面對海溝型地震的威脅無法忽視,提升建築安全性是保護居民生命財產重要的預防措施。透過不斷完善的法規、專業的結構設計和確保品質的施工,加上新工法、新技術的執行,台灣民眾的居住安全才能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