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不想犧牲自由和青春為高房價買單?
2021/03/02 17:54
文/胡偉良
在網上有人提問: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厭惡買房了?為什麼?
有個年輕人這麼說:我快30歲了,做了6年的白領工作者,現在月薪5萬左右,在台北市工作,這裡的新大樓住宅平均房價4500萬,一般房價都要3000萬以上,平均單價65萬一坪,工作一年才只能買1坪的房子,我為什麼一定要去買?且不說我能否保證以後一直能收入越來越高,單單是要籌頭期款,然後用自己2、30年的青春和自由去換取一間房子這個事情,就很難令自己接受。之後他列舉了一系列的5萬塊可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一趟旅遊,買一個喜歡的電子產品,吃15份米其林大餐。
年輕人為何不想犧牲自由和青春為高房價買單?(示意圖/好房網News資料照)
而後他進一步延伸這個問題,說孩子也不敢生,沒有信心能教育好一個孩子,所以與其做不好,不如不做,所以希望自己做一個「頂客族」。然後列舉自己的女性朋友,和老公月入超過10萬,買了一間的新店的房子,貸款1600萬,每月繳了房貨 (每個月約5萬)之後,生活的並不寬裕,這還是沒生孩子的情況下。
他說:憑什麼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就要為開發商和炒房客炒出來的資產買單,值得我用人生2、30年的自由去交換嗎?在這個教育成本這麼高的社會裡,誰說一定要繁衍後代?人類的道路隨洪流而去的都是買房生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其實從他闡述的觀點,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他想說的東西。房子太貴,買房太累,我憑什麼要拿自己的青春和自由換一個可有可無的房產?他認為租房也可以,或者在老家買一套養老房,老了有個去處。至於生孩子,他認為既然不確定能不能養好小孩,為什麼一定要生?
看完這些陳述,筆者頗有感觸,首先對於買房這件事情上,我一直覺得年輕人並不一定要買房,或者一定要如何,甚至要不要往大城市跑?要不要買房子?留在大城市並不是讓自己高人一等,而是能讓自己身處在相對素養更高的環境裡。環境對一個人的改變是巨大的,由內而外的改變,身處的環境決定著一個人的氣質、素養、眼界、內涵。
回歸到本質上,買房是為了有穩定、更自我、更舒服的獨立空間。要考慮一下,有了老婆和孩子之後,是不是要給他們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環境。
而對於一個年輕人,為什麼比較適合紮根在城市中,而不是住到偏郊,是因為漫長的幾十年的生活,我們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城市定居,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更多時候是在享受房產背後所附加的衛生、教育資源、孩子的教育問題、老人和自己的醫療養生問題,這些都是一些看不到的利益。
回歸到問題上,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要多看看世界,多過一些自己喜歡的生活,但生活並不是只有青春和自由,還有歲月和責任。歲月就是折騰完青春後,還有過好生活的動力,責任就是享受了自由之後還能收心照顧好家庭和自己。生活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只有眼前的美好。我相信世界的美好,但也明白美好和危險只有一牆之隔,這次疫情讓多少事情原形畢露,既然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就要面對社會上的現實。
不必遷怒於社會的現實和房價高低。既然不能改變或馬上改變,也只好適應。
只能說,不努力,什麼都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