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近10年高雄新站亮相 這些站也華麗變身
聯合晚報 記者蔡孟妤、牟玉珮、劉學聖、王騰毅、陳易辰、林育如、李彥民/製作
清朝末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立全台第一條從台北到新竹間的鐵路,131年來至今,鐵路已從地上漸漸走入地下化或高架化,許多大小車站也歷經多次改建;甚至沒落消失,高雄鐵路地下化最快9月通車,高雄火車站6月6日開放民眾參觀,近年許多新站啟用,都讓人大開眼界。
高雄車站 華麗融入綠廊道
6月6日上午高雄車站安排民眾報名參訪新舊站工程,新車站是個下沉式廣場,結構已大致完成,不同於過去傳統車站的設計,新的高雄車站融合自然生態及複層廣場開放式設計,有一處淨高6公尺以上大型景觀綠化天棚,左右兩側分別有旅館和商業大樓。
未來新的高雄火車站採下沉式廣場設計,左右兩側分別有旅館和商業大樓,日治時期的舊高雄車站將移回廣場正前方。 記者蔡孟妤/翻攝
高雄新車站一期啟用後,已使用10多年的臨時站,預計在通車3個月後拆除。至於保留下來落成於1941年6月的舊高雄車站,等通車後就會移回原址,這座日治時代於台灣西部最後一個完成的火車站,外觀採用「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因此又被稱為「帝冠式」建築。
總長度:約15公里
總經費:998.69億元
車站數:10個,高雄、左營、鳳山站轉入地下化,並新建內惟、美術館、鼓山、三塊厝、民族、科工館、正義7座地下車站。
工程期:2009年6月26日動工,最快2018年9月地下化通車,2023年新建車站全部完工。
基隆車站 都市更新率先啟動
清光緒17年(1891年)完工通車的基隆車站,是縱貫鐵路和西部幹線的起點,歷經三次改建,民國56年興建至今的第四代站體,為鋼筋混凝土。
日據時期興建的第三代基隆車站,是仿西洋文藝復興築時期傑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五代基隆火車站配合都市更新計畫,南遷並規畫成半地下化的車站,分成南北站,北口銜接都更區及未來的海港大樓,接駁兩岸直航及國際郵輪旅客;南口通往廟口商圈不必繞行天橋,動線更順暢。月台層地下化,可釋出更多空間加大都更開發面積。
新車站於2015年6月底通車啟用,南側廣場則於去年10月剪綵,站前景觀為之一變。至於原來的基隆舊站由於殘破加上缺乏特色,未來待城際轉運中心完成後就會拆除。
台中車站 12層樓高度冠全台
台中舊前站(台中驛)建築是第二代,建於1917年3月31日,為國定古蹟。舊後站(舊稱中南驛)原為糖業鐵路車站,1950年代整建成現在的建築體,為台中市歷史建築。前後站站體、月台與1.6公里的原鐵軌駁坎原地保存,並結合周圍相關文化資產轉型為文化設施。
台中火車站舊站建於1917年,被列為國定二級古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三代台中車站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高架車站,講究通風和照明,不需配備空調,是台灣首座開放式建築的火車站。現今站房屋頂構造外型貌似蝴蝶展翅,頂樓高37公尺,約12層樓高,是台灣鐵路系統的車站中最高的鐵路車站。
目前第一階段2016年10月16日啟用,利用復興路側出入口,建國路側仍經由舊站房作為臨時動線,轉運站區、部分月台、站前廣場、及第二代站房轉型等第二階段工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