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拚經濟 賠上健康、環境
記者黃奕瀠、白宜君/報導
高雄氣爆造成32人死亡,310人受傷,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氣爆事件,從第一線救災、石化管線管理到石化產業政策等,每個環節都出了問題。這些深埋地底、平時看不見的問題,已到了必須通盤檢討的時候。
林園石化工廠林立,居民和產業受到影響。圖為林園中芸港的修船師傅。 (截取自中時電子報)
本報即日起一連3天推出《看不見的城市》系列,從健康風險、石化專區、綠能永續等面向深入探討城市所面臨許多看不見的危機與風險,督促政府進行必要的改革。(策畫:謝錦芳)踏進林園區汕尾村前,得先經過一個紅色牌樓,上頭寫著村民對石化廠補助社區的謝意,彷彿比鄰相安,但挨近這牌樓的第一戶人家卻不以為然。
63歲的邱先生拿起衛生紙輕拭屋內牆壁,向訪客展示這煤炭般的黑:「這樣的粉塵擦都擦不完!」「若有錢 早就搬走了」他抱怨居住在工業區旁的生活如此磨人,飄散不去的臭味和突如其來的爆炸,在在令他難受,「如果我有錢,早就搬走了。」7歲就會捕魚的邱先生,原本住在一個好地方。
「汕尾本來什麼都不缺,想吃什麼可從海裡捕、溪裡撈,門口就有作物,所以,村裡最美的女孩都不會嫁出去。」曾經的意氣風發只能追憶,如今汕尾早成為被詛咒之地,魚少了,作物難生,「我們前面這條路也成了寡婦街。」中汕里里長李進宗嘆息:這條街不過幾百公尺,有一年罹癌死亡人數竟達13人。這日,居民們不禁又聊起哪些人得癌症,而哪些人又死了,語氣沉重。
1970年代十大建設的榮耀卻成了今日林園和汕尾的悲情,彼時還在當兵的邱先生無法想像,退伍後的故鄉竟因三輕、四輕興建變了樣。出去吐完 再回來上工三輕建廠後的汙染公害不時傳出,地方居民困擾,連廠內工作人員也很難忍受。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於1984年後在林園工業區擔任化學工程師,直說廠內味道很可怕,「那時沒有什麼環保意識,我服務的公司是家很大的化學廠,卻也是接收國外被淘汰的設備技術。我剛開始實習的工廠,甚至使用國外還在實驗的技術。」
他回憶:當時有工人做一做,出去吐一吐再進來,非常辛苦。長期的汙染曾令林園人拚命抗議,1988年引爆林園事件,但政府賠償後,汙染還是持續。「我每天都會紀錄汙染狀況。」2000年起在中芸國小教書的蘇義昌,自覺應糾正這些錯誤,於是每天監督、勤於通報,「每年我通報氣爆或濃重味道的次數都高達10多次。」
他甚至建議學校針對汙染進行緊急通知、演習,不能讓學童暴露在這種風險下,2008年潮寮國小汙染事件發生後,他對此更是積極。蘇義昌拿出高市環保局在林園測站FTIR監測結果指出,2011到2012年間,二氯乙烷和氯乙烯的最大濃度皆遠超過《空汙法》規範的周界標準(200ppb),「這些都是肝癌的致癌物。林園很多人因肝癌去世,卻遭人說那是因為愛抽菸喝酒,同是鄰近漁港,為何東港沒有這種情形?」
空汙和氣爆彷彿是林園人的日常生活。「有一次,我開船到東港附近海域捕魚,聽到一聲爆炸,嚇得我把剛抓到的魚都丟了。這聲音從林園來的,我連忙開船回來,以為家鄉被毀了。」談起這往事,邱先生驚魂未定。16年前 北誼興曾爆炸這是1998年,北誼興業液化瓦斯槽車發生大量液化石油氣外洩,引發火災和大爆炸。「那次很恐怖,有40人受傷,4人死亡,犧牲的多是消防員。」曾任林園鄉公所主祕的黃健君指出,因為不知爆炸來源在哪,氣體散布在空氣中,消防隊員只是一直噴水,不知身上已著火。
現場還有4座中油林園廠800噸石油氣槽及一個加油站,情況更顯危急。「那時鄉長手忙腳亂,連要怎麼撤都不知,毫無應變機制。」傷害深 汕尾人盼遷村如今因為高雄氣爆,政府並未思考解決居民問題,擅自丟出石化專區,令他們不滿,「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武雄說,管線不要經過市區,石化業就集中在沿海地區,那不就是擴大汙染嗎?」
李進宗表示,靠海的汕尾繼續蒙受其害。希望遷村的汕尾人,總無法滿足心願,老的走不了,弱的無法離開,更多年輕人離開林園,原本富足的鄉鎮如今徒留濃濃的絕望感。因失望而離開服務11年的中芸國小,蘇義昌深有不甘:「我反三輕,家長不會反對,因為他們都不在林園工業區工作。究竟石化業為地方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呢?我只看到傷害。」
高雄氣爆炸出近半個世紀來,政府謳歌石化經濟光環,卻忽視環境與健康成本的問題。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說,空汙對健康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再做10年研究,仍會持續看到傷害。「政府要證實危害後才採取行動,還是先減少汙染後看看對健康的好處?」政府的政策不斷搖擺中,人民的安危已暴露在看不見的危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