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碼頭倉庫 「基隆需博物館」
2014/02/16 10:00
記者許瀚分/基隆報導
經聯合報刊出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面臨拆除命運後,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在和平島進行3年考古計畫的史學博士鮑曉鷗提議,碼頭倉庫應該保留並作為博物館,展示和文化歷史相關的文物。
史學博士鮑曉鷗建議,西2、3碼頭倉庫應保留,作為歷史博物館。(記者許瀚分/攝影)
在台灣大學外語文學系任教的西班牙籍教授鮑曉鷗,3年前和西班牙學者共同組成考古團隊,到和平島進行考古研究,找尋歐洲殖民者與基隆和平島原住民的關係。這次的考古計畫一共有86件文物出土,並在原住民文化館展示。
展覽下月15日結束,但送給基隆市府的86件文物卻面臨無處可保存的命運。「基隆需要一座歷史博物館」,鮑曉鷗表示,基隆對於台灣史而言具有特別的地位和意義,應該要有一個專屬的地方,收藏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展示屬於自己地方的歷史。
他以西班牙北部的舊城畢爾包為例,他說,畢爾包和基隆很像,都是一座富有文化歷史的舊城市,給人老舊的觀感。但政府邀請古根漢基金會在河畔碼頭上建造美術館後,畢爾包就此翻身,醜小鴨變天鵝,成為當代城市文藝復興的典範。
「基隆要改變,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鮑曉鷗指出,搶救倉庫的行動是他第一次看到基隆人對自己文化歷史的自覺,他期望幫助基隆改變,前天他透過助理和C23行動聯盟聯繫,商討搶救碼頭倉庫的計畫,爭取將倉庫作為歷史博物館。
C23行動聯盟成員之一的郭娟靜表示,因考古展即將結束,有必要為歷史文物找一個「家」,也為保存文化資產努力,但詳細作法仍須經內部開會討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