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2大挑戰 環團籲建立海運替代機制

2017/12/06 10:54

記者戴永華、張芮瑜/宜蘭縣報導

蘇花公路一坍再坍,用路人原本寄望蘇花改趕快通車,給大家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因蘇花地區先天的脆弱岩層與氣候變異,環保人士提醒蘇花改未來仍有「預警性封路」可能,政府應該未雨綢繆,研議海運替代機制。

谷風隧道內九月進行鼓音橋推進工程,將鋼梁由南往北推往觀音隧道架橋。(聯合資料照片)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說,東部岩層受地震壓力與溫度等影響,變質程度高,增添蘇花改工程難度,也難免會有隧道內抽坍;隧道施工出現溶水、滲水現象,是擾動地下水層的警訊,工程單位最後會透過襯砌等工法,把土石中的含水量減到最低,避免再度抽坍。

「也有可能施工觸碰到岩層的斷層或結理面。」劉瑩三說,隧道抽坍的原因很多,地質內含地下水層,地下水生命周期長歷經上萬年才會生成,隨時間大量累積,一旦被擾動,易造成抽坍,這次或許與外界認為的強降雨沒有直接關聯。

劉瑩三認為,台灣隧道工程多,經驗豐富,能克服抽坍與湧水問題,相較於目前蘇花公路路面隨時有落石,隧道更顯得安全。

立委陳歐珀說,目前蘇花公路經常遇雨坍方,進行中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全長卅八點八公里,但並非把蘇花公路全部路段都納入施工,其中宜蘭東澳到南澳、花蓮和平到和中段仍走原來的蘇花公路,一旦遇上大雨,落石坍方讓交通受阻,蘇花改恐怕還是柔腸寸斷,功能大打折扣,建議後續應該納入施工。

公民地球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說,蘇花地區因地質關係,未來就算蘇花改通車,面對變異氣候,都還有「預警性封路」可能,政府應未雨綢繆,包括軌道與海上運輸都要納入備案考量。尤其海上藍色公路,在今年端午連假因蘇花公路坍方,啟動過一次人車共乘,未來要研議讓人車更快速共乘北返,簡化作業流程,建立完善的海運替代機制。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