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貨櫃屋的幾個迷思

2020/11/30 19:15
文/林淵源
 
「貨櫃屋」這種特殊物種,相信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如果把「開車在省道上走一回」當成是讀一篇散文,貨櫃屋大約就像是文章裡的逗點,讓你在閱讀城鄉的地景風貌時有機會斷個小節奏,消化一下上一句讀過了哪些台式巴洛克風格的透天厝,接下來又會是如何原始的田野風貌,然後突然冒出一棟極簡的高樓…。這些各異其趣卻又不厭其煩地輪流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通常會在一些零星坐落的貨櫃屋與下個貨櫃屋之間,剛好讓我們搞清楚這是哪一個鄉鎮。或者你如果還覺得有些困惑,也可以停下車與貨櫃屋裡的「檳榔西施」聊聊(我好希望還能有蛋糕西施、咖啡西施、扭蛋西施….,有多少貨櫃屋就可以實現多少幻想。
 
時常會遇到有人與我討論貨櫃屋的種種,而每談過幾次,我就會發現人們有幾個迷思。
 
關於貨櫃屋的幾個迷思(圖/林淵源繪)
 
為何是迷思呢?就是在許多似是而非的片面理解裡不斷堆疊出一些薄弱的認知,然後很簡化地對貨櫃屋做出判斷,有時候是汙名化,有時候又會過度美化。結果就讓這個特殊物種變得詭異又神秘,可是偏偏又會像青春痘,在鄉鎮與城市的青春期裡不斷冒出來,存在感不高卻又無法忽視。
 
最常遇到的迷思是:「我要省錢,所以想用貨櫃屋來蓋一座房子。」
 
這個說法裡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對於這座房子賦予的期待值是否定義清楚了?其次問題是,你是否準備好省了錢之後必須承擔的代價。
 
首先我們來想想「期待值」這件事。如果你認知裡的「居住」應該是冬暖夏涼,妥善的氣密隔音與絕對不會滲水的天花,然後又想以貨櫃屋的形式來完成的話,肯定可以達成目的,但是也肯定不會省錢。正如從台北到高雄有各種方法,如果你選擇騎腳踏車,雖然省下了高鐵車票錢,但你就得承受一路上的日曬雨淋,也不該期待有人會在路上很禮貌地問你想喝咖啡或茶,而且你騎到台中之前很可能就會開始懷疑人生了!
 
貨櫃屋的價值在其組構時的高度效率性,可是從來沒有跟你承諾任何跟「舒適」有關的字眼。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如果你的目的是省錢,那就先將心中對於居住感的期待值做一些調整。粗茶淡飯裡絕對存在著生活大美,但不會出現和牛燒烤與大吟釀。如果你希望在貨櫃屋裡找到別墅的生活品質,那麼花進去的工程補強費用可能不僅讓你懷疑人生,也懷疑自己花錢的本事了!
 
再來一個迷思是:「貨櫃屋那麼小,擠在裏頭沒辦法生活吧?」
 
我一直覺得納悶,我們在馬路上看到貨櫃車時,應該沒有人會說這是一部小車吧!何以談到「屋」的時候,它就變小,小得摩肩擦踵,小得讓人覺得委屈了?關鍵就在那個「屋」字。這個字會帶出我們從小到大關於家屋的印象,以及關於「建築」那種堅硬巨大的既定認知,一種很陽剛的定義讓我們覺得「屋」當然就該是高與大,而貨櫃屋似乎不符合這種標準。
 
然而,我們從空間尺度上來看,小型貨櫃有著240公分的寬度與600公分的長度,而高度也有250公分。無論是以睡覺或是料理、用餐、閱讀、沐浴如廁…等等,都可以算是自在的大小,除非你是姚明,不然的話,無論你要行住坐臥或是成大字型螃蟹躺,怎麼霸氣的姿勢都容得下。怎麼可以說它小,說擁擠或委屈呢?
 
這裡面有個認知的關鍵,一般我們所建構的房子樣貌,其實都帶著「造型」這個外殼,在各種外突、內凹、斜屋頂、大拱門….等等功能物件或是美學語彙的加總之下,很容易就讓高與大的印象產生。就像一個嬌小的女孩穿上厚重大衣再踩上高蹺,很可能就被你當成彪形大漢。貨櫃屋就像脫去外衣之後留下來的「淨空間」,端坐其中其實真的不委屈,我們別再誤解它了!
 
再來一個迷思就是:「貨櫃屋比較不講究美感。」
 
這也實在是天大的冤屈,誰說鐵皮的外牆不可以有溫暖的色調?誰說貨櫃屋的開窗一定要開成檳榔攤的比例?誰說貨櫃屋不可以加一點木頭或是竹子當作第二層皮?其實有太多方法可以改變貨櫃屋的外觀意象,你可以讓它融入樹林,也可以在都市空地的市集上搔首弄姿。可以讓它很文青,也可以很熱鬧;可以很低調,也可以很「網紅」。其實它就是個最簡單的幾何立方體,要讓它美或不美,關鍵在你的想像力,而不是陳舊的既定認知。
 
寫了這些感想並不是要為貨櫃屋做評價,只是想提醒大家,不管任何工法或是材料,都有其成就建築的可能性。我們無須落入日常的成見而妄加判斷,試著回到物件本質去理解,找到獨特的觀點,每一種蓋房子的方式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更多文章

林淵源的其他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