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三段靠近圓山段,由日治時代到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花博園區等,60年的光陰歲月中不斷的改變,好房網News透過歷史與現在的對照,帶領各位進入時光隧道中,一探當年與今日的改變。(好房網News/彙整報導)
-
林木高聳道路筆直的中山北路三段,見證了歷史上許多關鍵時刻,包括日治時期全台各地原住民頭目前往台灣神社參觀、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的台美聯軍時代,以及曾經是夏季甲子園台灣選拔主戰場。到了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則是兩位蔣總統每日上班必經之路。
1180
-
1968年中山北路三段往圓山方向的樣子。可以發現當年就已經是有分隔島的快慢車道之分,分隔島上的花圃則是以鋼筋彎成半圓形的樣子作成圍籬,這樣的做法直到十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依稀可以看到左邊白色牆面建築物就是現在的台北電台,右邊則是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的東營區。(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847
-
講到這個地點,絕對不能不提台北動物園的存在。這是四、五年級這個世代小時候一定要去的地方。後來因為佔地過小因此遷往木柵動物園,原址則是讓兒童樂園增加可使用腹地。(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3173
-
當年動物園的門口拆除後,納入兒童樂園的一部份,然後又改成3D劇場。不過兒童樂園已經搬到士林,這裡僅存建物讓人憑弔那段歡樂過往。
1189
-
若還有機會拍到這個角度,可以發現中山北路三段與民權東西路交叉口的景色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首先左邊白色建築原本為飯店,現在則是海霸王。中間路口則是現在的敦煌書局,至於最右邊綠色的建築就是一直沒有改變的大同公司所在地。(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1085
-
在同個路口看海霸王餐廳。餐廳左邊已經成為花博公園,當年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的東營區已經走入歷史。可見證當年有軍事單位存在的證據就是位於民族東路上的憲兵指揮部,在當時是東營區的一部份。
1992
-
敦煌書局所在地的前身是林口圖書公司。1971年成立後,中間搬到林森北路,然後於2002年解散。(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1371
-
台北廣播電台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仿中式樓房建築,她的出現主要是基於戰時廣播以及政令宣導之用,前身為天行廣播電台、民防廣播電台、市政廣播電台,於1958年開始對外試播,並於1991年改為台北廣播電台。
這棟建築外型典雅具有中國風味,與圓山飯店的主建築互相呼應,想必是因為因應當時的時代產物。
1997
-
1970年時中山橋的方向往中山北路台北車站方向看過去的樣子,右邊就是台北廣播電台。照片中有一牌坊,比對位置應與現在作為花博園區天橋的位置差不多。在台北廣播電台的建築物左邊有一白色橫條紋建築,就是早期憲兵中山北路分隊(俗稱舊北區隊)的駐地。(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2362
-
同個角度來看2017年的樣子與前一張照片比對,最明顯的差別就在地下道入口不一樣、憲兵中山北路分隊拆除,以及多了一座美術館。
1310
-
由現在美術館後面看明治橋以及台灣神宮方向的樣子。(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1427
-
光復後的明治橋在1946年改名為中山橋,原本美麗的花崗岩欄杆與石燈柱因為拓寬需求在1968年拆除。
1496
-
距今46年前現地的樣子,這是由圓山看中山橋方向。可以發現中山橋橋墩還保留日本時期的樣子沒有改變,基隆河岸邊的動物園隱蔽在濃郁的林木中較難辨別。
由這張照片也可以見證松山機場是當時台灣對外主要機場的見證。照片中的客機正準備降落松山(台北)機場。(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943
-
經過多次的變動,明治橋拆除,現在當地雖然也有中山橋,不過已不復當年景觀。
1663
-
現在中山橋往圓山方向看過去的樣子。圓山飯店被五楊高架遮蔽只剩下屋頂可辨識。
1028
-
至於拆除的明治橋是否已經丟棄?其實並沒有,而是存放在當年1992年關閉走入歷史中的再春游泳池的原址。原址還有一座銅像,銅像是紀念英勇救人的李再春同學。
3430
-
明治橋被拆為435塊就是存放在這。原本有意重建,但是困難重重,不是找不到地方重建,就是有意規劃成為地景公園,但何時可以讓明治橋重建光明?完全沒有一個時間表。
1336
-
由早期電影畫面中,女主角面對的位子背對圓山飯店,面對基隆河,畫面中是還未拆除的台灣神宮水泥鳥居。比較特別的是在這個角度可以發現圓山飯店早期可是有露天游泳池的設施。(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1880
-
圓山飯店的前身為台灣神社(後期改為台灣神宮),國民政府來台後拆毀台灣各地神社(包括台灣神宮),原台灣神宮位置則蓋圓山大飯店。當年台灣神宮的石燈籠僅剩一組,目前存放在花博公園旁。
2557
-
由花博天橋往圓山飯店方向看過去。左邊是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的西營區,右邊則是東營區。台北廣播電台建物依舊存在。馬路中間原本有快慢車分隔島則是拆除,人行道上的樹木已經高聳入雲。
西營區的前身則是日本陸軍用的療養病院,正式名稱為台北衛戍病院圓山分院。該院於1944年10月開始多次受到美軍空襲,到1945年6月最後僅剩下兩棟長型房舍成為二號戰俘營,其餘在大火中毀滅殆盡。
1505
-
年輕一輩大都不知道,現在的美術館在當年是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所在地,許多影響台灣的軍事行動都在此發生,間接也直接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087
-
美術館旁一間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洋樓,現在稱為台北故事館,最早則稱為圓山別莊。這棟建築興建於1913年,由大稻埕知名茶商陳朝駿出資興建,國父來台時也曾經入住過。後來在日治時代改為台灣總督府憲兵隊當成監獄使用。後又成為立法院副院長官邸、美軍顧問團與在台北國大使館之用。
1110
-
兒童樂園已經搬遷到士林,但在中山橋上還是可以看到園區內的遊樂設施還未拆除。
814
-
原本是動物園一部分,後來興建成為兒童樂園的「昨日世界」最後的翠燦時光就是花博展覽時期,花博結束後就一直乏人問津至今。
1220
-
興建於1969年的圓山隧道,至今依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上面就是圓山大飯店。
1301
-
成為花博園區的中山足球場,更早之前則為美國協防台灣司令部的海軍供應處。
1195
-
當年的計分看板依舊高聳,唯一不同的則是少了熱血運動的加油吶喊。
807
-
有美軍當然少不了舶來品。位於中山北路晴光市場周邊,當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洋行,專做舶來品生意,另外是酒吧林立之處。
1201
-
再往南一點的中山北路,有一間部分改建過的「中山公民會館」,前身是「道安會」,也就是保護蔣總統上下班或經過中山北路時的憲兵聯合警衛用的單位駐地。
1987
-
道安會未改建前的樣子。(照片來源/網路翻攝)
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