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指數3.11 低未必好
2015/10/04 09:58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負成長,而失業率也維持在低水準,前八月痛苦指數(失業率加通膨率)3.11還是近年來新低。
物價下跌,東西越來越便宜,看起來是好事,但真的如此嗎?
表面上痛苦指數下降,但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裁員、減薪、倒閉,因為預期物價下跌的心理,可能會導致消費停滯,不消費就不賺錢,溫和的通貨膨脹反而比較健康。
這一波物價下跌,始於油價重挫,按理說,油價下跌帶來的所得效果會反映在歐、美、日、台等國家消費上,但今年這樣的效果並不如年初預期的明顯,因為全球的消費者都在等,反正天天都便宜,不急著這時候先消費,省了油錢但並不想增加消費。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說,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德國等出口導向國家,因為這一波通貨緊縮造成全球買氣驟降,導致這些國家出口大跌,就是是受到物價下跌之害。
孫明德說,通貨緊縮就像日本過去的20年一樣,物價在跌,大家不急著買,廠商降價或倒閉,然後物價又再跌,老百姓的心態是再跌就再等,出現惡性循環。
富邦金控經濟研究中心協理羅瑋表示,現階段台灣還沒有到通縮的高度警覺狀況,但從躉售物價連續一年來呈現二位數字衰退來看,情況確實有些不太妙。
羅瑋認為,先要擔心的是經濟成長放緩,今年是保1大作戰,明年可能也只能保2,如果經濟表現不好,接下來會是無薪假、裁員、減薪,這些都發生了,大家沒錢消費了,通貨緊縮也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