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銀行了 合作社、農漁會房貸漸增
好房網News記者廖庭毅/整理報導
據聯徵中心2017年6月資料顯示,買屋靠貸款的屋主中,有83%的比例是跟銀行借貸,雖仍在8成以上,但已較往年下降,透過非銀行體系的房貸,包括信用合作社、農漁會等,近年比例都有提升。業者分析,雖然銀行開出的平均利率較好,但非銀行體系的金融機構多具有地域性等優勢來吸引民眾。
金融機構房貸統計(資料來源:聯徵中心)
近年全體銀行房貸戶數呈現下降時,信用合作社與農漁會等非銀行體系卻不減反增,據自由時報報導,業者分析,民眾在向銀行貸不到時,便會轉向購屋周邊的信用合作社或農漁會借貸,讓這些非銀行體系機構有許多機會可以爭取放貸機會,其最大的特性就是明顯的地域性,多活絡於都會區以外的市場,只要離開大台北區域即可發現,非銀行體系在當地容易取得一定的市佔率,在聯徵中心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就算銀行的年平均利率更好,民眾仍會考慮有地利之便、放款較寬鬆的合作社、農漁會及保險公司。
此外,農會今年來積極爭搶房貸市場,戰場已逐漸從中南部一路延燒到北部,從個人房貸搶到建商的整批性貸款,農會利用相對寬鬆的放貸策略,且大打利率戰來搶市,據聯合報報導指出,今年初台北曾有銀行原本已與建商談定以1.75%的利率承做整批性房貸,但卻在銀行授信審核過程中,遭地區農會以1.6%至1.7%的利率半路攔截搶走客戶,導致合作案應聲告吹,讓授信態度謹慎的銀行行庫有苦難言。
另有銀行主管指出,農會房貸不僅利率殺到見骨,成數也給的大方,地段好的房屋有機會貸到8成以上,加上適逢建商積極去化新成屋,農會低利率、高成數放款策略對於建商而言極具吸引力,只要稍微調降利率,客戶就會立刻捨棄銀行,轉向找農會合作,再加上經營在地地緣關係的手腕,這些基層的非銀體系金融機構,靠著多項優勢逐步找到立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