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終於有解? 當大樓再也蓋不下 政府改開發「這裡」
聯合報 編譯羅方妤/報導
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一直面臨土地匱乏問題,即便曾藉填海造陸向外擴地及興建高樓向上發展,但仍面臨人口增加、地仍不夠用的困境,為此該國都市規畫人員正把目光轉往地下,尋求新的都市成長空間。
新加坡市景。圖/pixabay
•人口快速增長 地上空間不足
法新社報導,星國在最近數十年小心控管國家快速成長,避免像其他快速發展的亞洲大都市,面臨人口擁擠或交通混亂等問題。
然而,星國560萬人口預計在未來幾年將穩定成長,當局正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街道的地下空間。星國面積僅美國洛杉磯的一半。
星國已建有一條地下高速公路和非常先進的空調系統,但現在希望在地下建造更多設施,以便優化地上的土地使用。
顧問公司佛勞斯特與蘇利文(Frost & Sullivan)駐新加坡的公部門專家考爾(Abhineet Kaul)表示:「我們需要考慮將重要基礎設施放到地下的選項。我們在新加坡工業、商業、住宅和綠地空間的需求增加。」
•興建地下城市 星國非第一個
今年3月公布的發展計畫草案顯示,當局希望將公共設施、運輸和儲藏及工業設施蓋在地下,以騰出地面土地。然而,目前並未打算將住宅蓋在地下。
制定發展計畫的市區重建局指出,將用三維空間技術製作地下地圖,最初以三處地方作為試點地區。
星國不是最新一個嘗試利用地下空間的城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建有隧道容納停車場、購物中心甚至是游泳池。加拿大蒙特婁有所謂的「地下城市」,一個連結關鍵地區的隧道網路。
根據一份南韓三星委託撰寫世界50年後樣貌的報告,專家預測「摩地大樓」的外觀,像是一個倒置的摩天大樓,往下鑽來建更多樓層,試圖在過度擁擠的城市中節省空間。
•空間開發不易 市區更是艱難
星國拓展國土的主要方式是填海造陸,國土面積因此增加720平方公里,相當於該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自1965年獨立以來增加的。
然而,隨著填海造陸進入更深水域,開發費用也變得更昂貴,且過去賣砂石給星國的國家也因環境問題停止出口。
環境組織說,濫採砂石會侵蝕海灘和河岸,影響野生生態和移除天然的洪水屏障,且疏浚海床會破壞生態系統。將設施移往地下好處不只是節省空間,包括減少空調系統使用,可以節省星國熱帶氣候下使用的能源。儘管如此,星國地下建設也帶來了挑戰,在早已都市化環境的地下進行建設並不容易,而新計畫又將同現有地下建設競爭。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朱健(Chu Jian)表示:「地下建築通常包含岩石爆破,如果在市區,根本沒辦法使用。」
•地底輸冷系統 有效減少碳排
迄今為止,星國最雄心勃勃的地下計畫是輸送冷卻水管線系統。新加坡能源公司轄下的新加坡地區冷卻集團總工程師、計畫負責人傅言廣(Foo Yang Kwang)表示,使用集中式系統,而非仰賴自己空調系統的建築將減少耗能約40%。減少的能源消耗會使建築物每年減少34,500噸的碳排量,相當於減少1萬輛汽車的用量。
星國目前其他地下設施包括東南亞最長的地下高速公路,全長估計12公里,還有地鐵列車、彈藥庫及海床下用於儲存原油的岩洞。
根據朱健說法,身為星國最好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的南洋理工大學,正考慮在地下建立實驗室甚至教室。但他說,將設施移至地下只是處理城市國家成長的方式之一,「這是下一個尚待開發區域,不是最終開發區域。我有信心我們可以想出其他方法創造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