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評估量化 市場仍憂成本壓力
2024/06/24 09:09
工商時報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內政部「建築能效標章」制度主要針對建物完工入住後的「使用碳排」,為達建物全面淨零,在今年7月起,將推廣「低碳建築評估認證」,鎖定建築物在施工興建的碳排,透過改變施工、選用低碳建材方式,降低建築物在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及廢棄拆除階段的碳排放量。
據統計,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約19.85%,在六大部門中排名第二,7成來自於建物的能源使用產生碳排放量,剩下3成則是建物營建階段的蘊含碳排量。針對建築物「興建階段」的減碳工作,內政部也已於年初完成相關作業,於7月推行「低碳建築評估認證」,讓建物碳排評估全面量化。作為淨零建築全面量化工具。
內政部今年初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將在7月起生效,將建築「蘊含碳排」評定事務,採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方式辦理,達成全方位的淨零建築政策。
考量預鑄工法省人工,也減少廢料、粉塵和噪音,是建築減碳的關鍵作法,但造價較高成為阻力,內政部在3月預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研擬開放採預鑄率申請容積獎勵,初步草案規劃釋出4%~6%容積獎勵回饋,作為普及化的有效誘因。
外界憂心綠色通膨再推升房價,內政部強調,這是一種說法但並非現況,當前碳費尚未徵收,碳費費率也仍在審議階段,業者應避免藉機提高原物料售價、違反公平交易法。
專家分析,低碳建築是建物減碳從改變設計開始,實質上的成本應是「不增反減」,當設計已盡極致,為達更高標準的低碳認證,須選用低碳水泥等建材時,因現階段尚未普及、單價較高,確實可能增加少部分成本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