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空汙大戶公布 6成5是石化業
2020/03/26 10:14
聯合報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根據空汙法裁罰次數及金額,公布去年廿家空汙大戶,其中十三家為石化關聯產業,且石化業歷年受裁罰占比漸增,改善情況有限。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表示,研究指出石化業若導入先進技術,二○五○年增產四成時,排碳量也可減少一半,但關鍵是政府要納入轉型政策。
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說,每年空汙違規次數前十大名單,超過半數都是石化業,去年上榜的六家石化業這次又全數上榜,分別是中油、台塑化、台化、信昌、長春人造樹脂、國喬。歷年裁罰次數中,石化業占比愈來愈高,去年就占將近四分之一,改善情況不佳。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根據空汙法裁罰次數及金額,公布去年廿家空汙大戶,其中十三家為石化關聯產業。空汙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曾虹文說,石化廠不斷洩漏又老是無法改善,一大原因是石化廠相當老舊,一九五○年左右許多石化廠相繼設立,最晚完工的六輕石化園區迄今也已卅年,應全面掌握老舊石化廠狀況,祭出誘因並加強管制,全面汰換老舊設備、管線,否則除了環境受影響,失火及爆炸等工安事件也時有所聞,對員工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趙家緯說,石化業生產的基礎物質是生活必須品,「但高排碳是必要之惡嗎?」國際能源總署研究,石化業透過替代措施可在二○五○年增產四成,但排碳量為今天的一半,空汙、海洋塑膠垃圾更減少九成,「石化業轉型是可能的,關鍵是要不要納入政策」。
趙家緯說,目前我國石化管理機制仍弱,其實加嚴空汙排放標準,或透過財務、貸款措施檢核石化業績效,都可引導石化業轉型。十年前國光石化案爭議發生時,曾聲稱要做石化業政策環評、擬定未來發展,後來無疾而終,呼籲盡快重啟相關機制,從空汙角度、氣候變遷、海洋廢棄物、循環經濟角度審視石化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