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促推公媒法 為公廣再定位

2020/07/30 10:14
中國時報記者王寶兒/台北報導
 
文化部終止國際影音平台委託公視案,但強調國際影音平台受各界期待及關注度極高,推動本案方向不變,將持續徵詢各界意見。對此,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林麗雲認為,文化部應持續推動《公媒法》,明確規範公廣集團使命與意義,才是長遠之計。
 
林麗雲表示,台灣確實有國際傳播需求,但以《公視法》而言,大眾不太了解公視是否有國際傳播的使命。綜觀所有公廣媒體,都需要再透過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的《公媒法》草案,為公廣集團找到定位與使命,所以建議文化部要先修法。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29日舉行「假自製、真委外」記者會,指控華視拿了文化部補助,卻違法私相授受。圖/中時記者姚志平攝
 
她表示,國際傳播內容約有三種模式。第一是政府為宣傳而成立的媒體,如韓國阿里郎電視台、美國之音。第二如英國BBC的公共媒體,擁有獨立製播內容空間。第三則是受政府委託的商業電視,如會在特定時段播出英語節目等,但不同於國際頻道,商業電視內容並不全以國際面向為主,僅有受委託節目才能發揮國際傳播力量。
 
林麗雲認為,就這三種模式,讓公共媒體承擔國際傳播使命還是最為洽當,如為政府為宣傳而成立,在閱聽人眼中可信度會降低,如是委託商業電視執行,又無法留下國際傳播的基礎,她強調,這次風波是因為程序有問題,所以修法給予合理資源,才是治本之道。
 
北藝大副教授劉蕙苓也表示,文化部應釐清國際影音平台計畫究竟是為「政府的國際宣傳」,還是「協助公視完成國際傳播使命」。如是前者,是否應思考由外交部等單位執行,若是後者,修公視法部分條文最快能達到目的,解除公視年預算上限,並用捐助方式讓公視獨立完成計畫。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