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 社區型書店捲土重來
2021/12/06 09:03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類似「柑仔店」的社區型書店,曾是台灣早年的書店主流,隨連鎖書店的興起逐漸沒落,社區型書店卻在疫情時代捲土重來。誠品首間社區型書店「誠品生活時光」十月底在台北市開幕,結合書籍與生鮮食蔬,誠品並宣告三年內開展百間社區書店,深入過去書店無法抵達的鄉鎮。由資深出版人陳威豪打造的社區型書店「純良社」,上月也落腳北市金山南路巷弄內。
連鎖書店多開在大街上或賣場內,「純良社」卻開在安靜的巷弄裡。陳威豪說,開社區型書店便是希望「用書店陪伴社區居民」。他耕耘出版界多年,深知「讀者需要有人陪伴」,網路時代資訊爆量、新書多到讀者無法消化,「必須有書店陪伴、引領他們閱讀」。純良社營業時間跟著居民作息調整、書目也會根據居民需要變化,「常有居民走進來告訴我想讀什麼書」。最重要的是定期舉辦讀書會,「這是實體書店的獨家」,讓書店成為作家和讀者間的橋梁。
社區書店走小而美路線,書店老闆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是重點。圖為純良社書店。記者陳宛茜/攝影
曾是國小教師的楊芸芳,返鄉於桃園龜山區開設「新星巷弄書屋」。她說,桃園連鎖書店幾乎不辦讀書會,但「新星」每月舉辦一次。她還觀察,國小學生放學只能去安親班,但有「新星」後,開始有家長讓孩子放學後到新星待著,她期待社區型書店成為安親班外的另個選項。
陳威豪說,21世紀書店主流是賣場式書店,民眾買書時同時完成購物、餐飲。而在疫情時代,此類「一站式」購書有群聚危險,給了社區型書店重新崛起的機會。唐山書店創辦人陳隆昊認為,社區型書店服務的消費者有限,如何獲利對業者來說是一大考驗。
新科技也讓社區書店更有能力凝聚社群。誠品和新星、純良社等,店長會在LINE上告知新書、讀書會等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