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鐵地下化強拆古井喊停 百年前曾有「甜到冒火」奇聞

2020/03/09 16:55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南鐵路地下化強拆工程今天臨時喊停,而原本明天要拆的張家古井,地方文史人士將提緊急搶救,根據最新出土的文史資料顯示,張家古井所在地曾是台南重要糖業所在,1822年文史記載曾發生連續三天的大火,原因竟然是「滿地都是糖」而引發,相當離奇有趣。
 
地方文史人士今天提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蘇峯楠最新出版的「行走的台南史」,記載了上述的這一段過往,文史人士表示,台南的食物為何這麼甜,糖業文化是重要的過往,張家古井周邊過往是重要的糖業所在,但如今地貌已全部改變,唯一留下的見證就只有這口井。
 
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原本預訂明天將強拆的張家古井見證台南重要的糖業文化與歷史。記者修瑞瑩/攝影
 
蘇峯楠在書中指出:
 
東門城圓環前的東門路二段,高樓林立。懸在半空的招牌,跟下班時間的車流一樣,倚前靠後,彼此雜豔眩目。很難遙想,這裡以前是人們喚作「春牛埔」 的一整片空曠之地﹍。
 
春去秋來數百載,這片城外郊地陸續發展起道路與市街,古稱「東門外街」。現在的東門路二段,就是東門外街其中一部份。1822年6月,在這東門外街,曾經發生一場火災,原因相當離奇。
 
當時正値盛夏之日,或許因為天氣太熱了,高溫烈陽之下,市街某處空地的地面開始蒸騰冒煙。居民見狀,急忙往地面灑水要降溫,誰知水一灑下去,火焰就在地上燒起來了。
 
這片火燒了3天才熄滅,每天吸引城內千餘人前往圍觀。大家都在想,地上除了白糖碎末外,就只有舊污泥與廢土了,好像也沒什麼可以直接點燃火焰的東西。不過就灑個水而已,又不是倒油,怎會著火呢?大家一頭霧水,無法知曉箇中原因。
 
7年之後,還有人記得這場奇怪的無名火,城內士紳林師聖就採訪到這個事件, 收錄在《台灣采訪冊》。因為當時人們還是不了解起火原因,所以林師聖在文章最後,也只能留下一句「火何自來?」的疑問。
 
林師聖對事件的描述不多,很難從中了解起火的詳細狀況。但因為他提到了地面土壤的狀況,也許能從那些線索來推敲。
 
之所以起火,關鍵可能是地上的碎糖。糖是碳水化合物,可燃燒,但燃點較高, 所以在一般熱源下不太容易燒起來,最多只會變焦或融化。因此,地上所冒出的煙,可能是來自地上這些高溫下受熱的碎糖。
 
當人們向地上灑了水,糖變濕了,沾染上土裡的灰塵或其他細末,那可能作為催化劑,使糖燃燒起來。大東門外滿是碎糖的地面,或許因為如此,才瞬間萌起一股熱情的甜蜜之火。
 
甜到冒火,也許只是化學變化。離奇的是,府城這地方竟然滿地都是糖,還因此著了火。這感覺就好像府城的糖多到可以灑滿地,是座豐美天府之國, 是片童話糖果森林。但眞實狀況或許不是如此夢幻豪奢。
 
根據《台灣采訪冊》記載,大東門外那些糖,並不是故意灑在地上的,而是「白糖行碎」,也就是運送過程中不小心掉落的碎糖。
 
大東門是往昔府城通行最熱絡的城門之一﹍,城外的糖,曾經長期且大量通過大東門,送進府城內。城裡許多人要用糖,也有許多人靠糖的外銷賺錢。就因為位於貨運動線上,很多業主與糖商都聚集在大東門附近,包含大人廟街、祝三多街、龍泉井街、彌陀寺街、東門大街,以及城門外的東門外街等地方,今日都是東門路的一部分。
 
載著糖的牛車,或許就曾經一輛接一輛,不斷穿梭於大東門的城門洞,經年累月下,掉了滿地的細碎糖末,累積出可觀的份量,最後在1822年突然冒起火來。這不是富麗的豪奢,是府城曾有的榮景。
 
甘蔗採收之後,會送到糖廍, 讓牛兒賣力拖著沉重的石輪,榨出蔗汁,經熬煮後提煉出色深質雜的粗製糖。部分的粗製糖,還送到糖間進行再次加工,提煉出無雜質、純度高的精製白糖。
 
在東門大街附近,就住了不少城外糖廍的老闆﹍,現在新樓醫院與鐵路之間,曾有羅文旺經營的「廣逢春」糖間;而隔著祝三多街對面,則有黃江經營的「錦祥記」糖間。這兩座糖間掌握了龐大的製糖量,1902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開工首年的產量,也還追不上它們﹍。
 
這甜蜜之地,在20世紀前後開始有了變化。廣逢春糖間旁,原有另一座張建記經營的糖間。1896年,長老教會以1400銀元的代價,取得這座糖及周邊土地,供二老口街的舊樓醫館遷來使用。歷經百年發展,那裡成為現在新樓醫院的樣貌。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