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公 順勢而為的玩趣人生

2012/10/17 16:41

撰文—Carol Sun

劉維公,你可能對這個名字還有點陌生,甫於今年年初接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位子的他,尚是政界新星,但在這之前,他已於大學任職10餘年,更是台灣文創設計界熟知的人物,才40歲出頭的他,似乎已經為台北文化帶來一股創新的活力。

劉維公的辦公室,與一般政府機關並無太大差異,只是他的身上少了政治人物必有的西裝襯衫與油頭髮型,而是穿著深藍色的針織衫與灰色毛呢外套,簡單的裝扮展現濃濃的人文氣質。

順從偶然、適應偶然

採訪劉維公前,曾經看到一段他對自己人生的註解文,「很多偶然的事情,成就了現在的我。」讓我不禁好奇,是有多少偶然的事情?

劉維公說,自己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就連上大學時,同學們泡夜店、交女友,但他卻躲在宿舍、圖書館讀書,甚至大二的時候就跑去上研究所課。「我大學念的是社會系,其實當初完全是填錯志願,因為志願卡上不小心填到兩個社會系,所以就只好進去唸。大學畢業後,我原本想要去法國留學,但卻因為一個女同學,讓我選擇了德國。回國後,我計畫當老師到40歲就要退休,沒想到,卻在40歲的時候踏入官職,這些部分,都是我沒有預期過的。」

「遇到偶然的機緣,態度開放就好。我本身是一個適應力很強的人,也覺得遇到變化時,不妨就順著情況去學習、體驗和享受。你很難要求生活完全照計畫走,所以,當你為這些事去做一些處理,以及轉換觀念,生活上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最重要的是,做你喜歡的事情、認識更多的朋友。」

跳開自我框框,鼓勵出國看世界

曾在大學任教的他,坦言自己剛回國時,實在很受不了男生在廁所抓頭髮抓10幾分鐘,他認為每個世代都有各自的隱憂,「像我是5年級後段班,我年輕時,4年級的也覺得我們這一代很糟、不上進,所以我覺得現在去看7、8、9年級生,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套在他們身上。」

他提出,每個人、每個世代,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不同,「傳統社會父權概念的思維下,讓人們習慣去認為下一代『應該要這樣、應該要那樣』,但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看法觀感套在別人身上?為什麼要使用自己的框框去限制別人的想法和行動?所以,我鼓勵出國,但不是去玩,是出去把視野打開。」

他認為,對事情看法不同,是因為欠缺溝通,欠缺和別人對話。一旦出國,就會發現世界之大,就能把自己的心胸和想像力打開。

不過,他認為近年在台灣,出國似乎成了一種「度假規範」,好像每個人一年都要出國一、兩趟,或是跟從大眾去知名的度假城市;但他覺得,出國應該是要為人生體驗帶來不同層面的收穫。

「出國時,我會避開人潮最多的景點,也不會去旅遊書介紹的shopping mall,我會去逛廣場、逛書店,走小巷弄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樣貌,或者去最local的跳蚤市集,慢慢閒晃,享受做個當地人的感覺,充分融入在地生活;而不是走馬看花地參觀每個景點、每天趕行程般的觀光、旅遊。」

展現台北精神的巷弄文化 聊到台北,劉維公認為,台北的精彩之處,即在於「巷弄文化」。「例如中山北路的台北光點,是結合了設計、服裝、餐飲、電影文化等多項特色的個性之處;又好比民生社區、富錦街一帶,不但有著綠蔭扶疏的街景樣貌,還是全台灣創意密度最高的社區,集結了從事設計、導演、文化創意方面的工作者,許多創新的店家都隱身在此,值得走入好好品味。」

「這些巷弄內,懷抱著理想、個性的店家或工作室,才是台北的珍貴之處,也是文化人對這座城市的付出,改變這座城市涵養品味的元素。」

他進一步指出,台北不是要跟別的國際城市比大、比壯觀、比雄偉,而是比文化質感。

「台北要比態度,不比速度;要比生活的深度,不比高樓大廈的高度。如果只是一昧地追求高度,那城市的體驗與特色就會愈來愈單薄,相對的,如果深度夠,就會是一個具有活力、豐富多元的城市。」 他更舉例說,台北的講座可說是全華人地區之冠,從大企業舉辦的誠品講堂、富邦講堂??,抑或每逢假日,紫藤廬、美術館、雜誌社、書店??所舉辦的大大小小講座,「台北最大的資產就是這些書苑講堂,它能讓人更喜歡這座城市。」

堅持保有隱私時光

過去當老師,他認為是和學生彼此相互學習,現在出任公職,劉維公說沒有什麼適應上的大問題,笑說唯一不習慣就是每天要準時上下班。但儘管生活再忙,他仍堅持每天留給自己一些「隱私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我不會接手機、不去看電腦,是真正屬於自我的時間。我可能會逛書店、打籃球,做自己真正放鬆且喜歡的事情,保留生活最珍貴之處,讓自己每天保有一些與自己對話的時光。」

外表還帶著些娃娃臉氣息的他,講起話來也是輕鬆有趣,不時幾句妙語如珠,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但說起某些話題,卻又嚴肅異常沒有一般政治人物的官腔官調,劉維公讓我們看見,台北文化的創意革命,正悄悄展開。

圈圈先生的其他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