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油槽變大樓 GDP補得回來嗎?
2018/01/07 10:41
記者彭暄貽/報導
台灣石化業近年因長期的污染刻板印象,以及社會健康、環保意識抬頭,面臨各方嚴苛打擊窘境。誠然,伴隨經濟發展,民眾對生活品質要求提高實屬必然,石化業也應致力改善環保;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台灣政府及社會氛圍對石化業似乎瀰漫一股倒數關廠、趕盡殺絕的負面情緒,這種非理性態度在先進國家中可說極為罕見。
過去石化業景象。(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當石化業舊廠紛紛被迫關閉,僅轉型保留小產值貢獻的綠能研究中心、觀光景點,多數改為商辦、住宅大樓,廠商獲利了結後,這急速消逝的GDP,真能補得回來嗎?
製造業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2016年台灣GDP總額17.1兆台幣,以製造業占比30.2%最高,其次為服務業22.6%;其中,石化業年產值貢獻為製造業產值之25.9%,與資訊電子工業、金屬機電工業為台灣前三大製造業引擎。
石化業的應用小至日常生活所需,到醫療、3C電子科技、航太發展,及近年全球積極布局的電動車、綠能之關鍵材料等,都可窺見石化產品支援貢獻;尤其台灣的半導體業所需的特用化學品、電子化學品,更是塑化產業專業分工的貢獻。
日本近年來飽受高齡、少子化之苦,但即便如此,日本高科技、石化等製造業仍持續展現高端升級發展,強勢支援內需市場、國際競爭的堅強實力。反觀內需市場、產業自給自足規模遠不及日本,卻同樣苦於高齡化、少子化壓力的台灣,卻僅存負面仇視、產業失衡的經濟環保主張,真能給下一代有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