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哭泣有助健康 精神科醫建議:15分鐘內、過久恐傷身

2025/01/05 15:07
聯合報記者林則澄/台北報導
 
跨年夜有一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上千民眾在大安森林公園,邊哭邊跨年,此活動是為向電影《愛情萬歲》致敬,還成為外媒報導焦點。哭泣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宣洩情緒方式,醫師表示,哭泣有助於調節壓力激素,也可促進心血管與免疫系統功能,但宜控制在15分鐘內,以免造成身心靈負擔。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哭泣能幫助調節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水平,眼淚含有壓力相關的荷爾蒙及毒素,可降低體內過剩的壓力化合物,也能減少體內的炎症反應,長期而言可能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哭泣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促進放鬆,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醫師表示,哭泣有助於調節壓力激素,也可促進心血管與免疫系統功能,但宜控制在15分鐘內,以免造成身心靈負擔。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楊聰財指出,在面對悲傷或創傷時,哭泣能促進心理復原的過程,讓人更快恢復正常,若能定期表達情緒,能更好地應對壓力與挑戰,在人際互動中,哭泣能激發他人的同理心與支持行為,周圍的人更可能提供情感支持與關懷,有助於強化社會連結。
 
不過,長時間哭泣可能導致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引發疲憊感或免疫功能下降。楊聰財建議,15分鐘的哭泣能達到情緒調節效果,不會對身體產生過多負擔,反之哭泣過久對身體有壞處,包括脫水、頭痛、肌肉緊張,也會加劇焦慮與抑鬱,難以擺脫悲傷情緒,且過度哭泣可能使他人感到無助或壓力,影響社交。
 
如何健康地哭泣?楊聰財指出,除了盡量將哭泣時間限制在15分鐘內,避免無止境的情緒延續,也可尋求安靜、安全的環境,專注於當下的情緒感受,並在哭泣後進行放鬆活動,如深呼吸、冥想或輕音樂,此外培養長期情緒管理方法,如運動釋放壓力激素,增強情緒韌性,或與朋友、家人傾訴,甚至尋求心理諮商,也能透過禱告、靜坐或書寫日記,達到心靈平衡。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