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傳確診 遭清空住戶可聲請提審!法律人籲指揮中心說清楚這三點

2021/09/09 16:30
七月時高雄市某大樓出現確診者,高市府要求住戶必須離家住旅館,打開大規模「預防性隔離」先例。日前桃園某校因機師兒確診,所有「接觸者」及「接觸者的接觸者」強制集中隔離,近期新北市某社區大樓居民也是如此,倉促打包行李、搭專車去指定場所隔離。許多飼主倉促間找不到人託付年老貓狗,只能含淚交給動保處暫顧;也有民眾半夜被載到防疫旅館,旅館卻說沒空房,全家半夜在街頭驚慌失措。
 
上述關於「接觸者的接觸者」之創新匡列隔離辦法,目前並未見於任何正式發佈之指引,疾管署官網的「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仍停留在今年5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僅在記者會上口頭解釋,說這是為了預防接觸者後續若有確診,其接觸者已被隔離,社區威脅較低。數百人被迫離家,這樣的說明在法律上充分嗎?法律人不這麼認為。
 
新北板橋某大樓有人確診,新北市府全面清空大樓,所有居民拖著行李,搭乘防疫專車至集中檢疫所。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應說清楚,支持上述作為的科學證據在哪裡、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若有需要隔離,是否已採取對人身自由最小侵害的手段。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上述民眾符合聲請提審的資格,不論本人或他人都可聲請,上網下載「提審聲請狀」寄到所在地方法院,依法會在24小時內開庭審理,若提審成功,訴求在家隔離者就能回家。
 
吳全峰表示,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上的口頭說明,理由完全不夠充分。「把越多人關起來,風險一定是最低,但是對權利的侵害是最大的」,要採取如此高強度的作法,指揮中心應說明是否有科學證據可證明「接觸者」和「接觸者的接觸者」有一樣高的風險,所以應採取相同強度的隔離手段?
 
再者是要說清楚如何定義「接觸者的接觸者」。吳全峰表示,接觸者的接觸者是指同住家人,還是包括足跡中潛在接觸者的接觸者?如果不能講清楚定義,那之前收過簡訊的百萬人,是不是也都要預防性隔離?
 
最後是「是否以確保採取最小侵害的作法。」吳全峰表示,今天台大醫院也有護理師確診,但他的接觸者、接觸者的接觸者,都不用被隔離,指揮中心的理由或許是,因為他們平常都有戴口罩、可持續做健康監測,所以可以不用集中檢疫,那為何桃園校園內依規定全程戴口罩上課的同學及其家人得到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隔離?
 
「新加坡也有類似做法,但是作法比較細緻。」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表示,她有一位朋友,女兒小學班上有同學確診,整班同學都是第一圈接觸者,都得隔離,但是可以選擇在家或是去旅館。選擇在家的,其他家人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某些學校會規定,如果同住家人有在家隔離,該學生就不能到校上課,只能在家線上學習。所以後來她的朋友就選擇和女兒一起去飯店隔離,新加坡的隔離飯店都有四星級以上,民眾不會太埋怨。
 
吳全峰強調,對人民自由權的限制,必須要有其必要性,要有適當的目標,必須要能證明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也要確保已經採取最小侵害的做法。指揮中心要說清楚,今天桃園學生、社區居民的感染風險管控,除了強制集中檢疫,已經「別無他法」嗎?相關民眾可以考慮聲請提審,請法院來評判。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表示,任何處於拘禁情境的人都可以申請提審,不論是本人或他人代為申請都可以,可下載聲請「提審聲請狀」,將個人資訊、所在地點、聲請理由(例如對措施的質疑、措施對自己的侵害等),郵寄到所在地方法院。
 
王曦表示,法院依法必須要在24小時內開庭,必要時會與聲請人視訊,法官會審查這項措施進行形式審查及或實質審查,如果聲請成功,訴求回家隔離的人就可以回家。如果對於聲請提審有疑問,可以致電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全國諮詢專線或法扶分會,也可以致電詢問台權會。
 
黃韻如提醒,或許問題不在「把人抓去隔離」本身對不對,而是作法上如何能夠有更細緻的公共服務。忽然接到要被隔離的通知,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焦慮緊張,現在觀察起來,「公共服務」如何展現「同理」是台灣很欠缺的,特別是最近,台灣社會似乎已經為了「零容忍」犧牲了社群間的同理,從把苗栗移工的個人物品當垃圾亂丟,到對待機組員、對待忽然被匡列隔離的人,都呈現出一種對於「非我」的暴力與冷酷。
 
提審聲請狀(當事人本人聲請)
 
 
提審聲請狀(他人聲請)
 
 
法律扶助基金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