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防人才斷層 應幫精英找出路
中國時報游昇俯/台北報導
教育部核定108年博士班招生名額,有113個博班名額0或1人,其中37個系組「掛蛋」,幾乎在倒閉邊緣。博班招生不佳,學者認為,問題在於就業前景不明,沒人敢念;然而再5年,台灣40歲以下的學術人才只剩一成多,存在銜接斷層,強調對於國家發展所需人才,應採精英教育,為其規畫好生涯出路。
博士班招生狀況不佳,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主因還是因畢業後無法找到正式工作,投資下去可能血本無歸,讓許多研究生紛紛打退堂鼓;因此,即使台大、政大近來都與中研院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生,提升獎助學金,但學生還是不買帳。
博士班招生狀況不佳,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主因還是因畢業後無法找到正式工作,投資下去可能血本無歸(資料照片/中時電子報)
戴伯芬指出,生醫領域研究室一向大量使用博士後研究員,以協助新藥、治療法的研發,但科技部近來規定博士後只能做6年,便須轉往業界找機會,研究員路徑被堵住,缺乏從事研究機會,這種做法無異是對博班招生窘境落井下石。
戴伯芬表示,再過5、6年,台灣40歲以下學界人才只剩一成多,人才斷層就在眼前,學界實際上急需新陳代謝,因此,對投入就業市場困難的基礎學門,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國家應採精英教育,要培養就要幫他找到出路。
台大應用力學所教授王立昇認為,教育部或國發會應統整調查國家對高教人才的需求,並了解學生就讀博班意願,訂出適當名額;他說,博班招生不能浮濫,但國家有需求的人才也不能不夠,針對社會需求不高、但國家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人才,就該給予相當優惠條件,安排其未來出路。
至於教育部目前已對博士班名額限縮,戴伯芬說,念博班投資報酬率不佳,等到一般人早就不想念了,教育部才限縮,反應跟不上市場機制,重點還是應打開讓台灣人才走得下去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