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與主計總處的GDP為何有差?

2024/08/08 08:51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7月底同一天,主計總處公布第二季GDP概估統計,中研院公布經濟預測,觀察兩方的第二季經濟成長數字,差異不小,主計總處估5.09%,中研院3.70%,兩邊都是權威機構,又在同一天發布,所能取得的資料應該差不多,何以有這麼大的出入?
 
當然,主計總處這邊是依據國民經濟會計帳(SNA)所編算的統計,而中研院是根據模型所做的預測,統計與預測自然是不同的,然而,由於雙方都是在第二季結束後一個月內對國內經濟所做的評估,統計也罷,預測也好,應該相去不遠才是。
 
 

 

7月底同一天,主計總處公布第二季GDP概估統計,中研院公布經濟預測,觀察兩方的第二季經濟成長數字,差異不小。圖/中時資料照片

 

 
事實上,這個差異不只出現在最後的經濟成長率,也呈現在投資、輸出等數項指標上。主計總處在概估階段還無法算出「固定資本形成」,但所估出的第二季「資本形成」實質年增率高達15.34%,資本形成含固定資本形成及存貨變動,據主計總處內部評估,此次資本形成的高成長是反映企業投資意願回升,研判固定資本形成的表現極佳,然而,中研院預測第二季固定資本形成實質年增率只有1.86%,兩相比較,實有天壤之別。
 
再觀察輸出,國民所得統計的輸出包括商品與服務,主計總處認為國際終端需求回升比預期慢,加以海外同業產能開出,壓抑了台灣的出口,併計第二季商品與服務輸出實質成長只有7.87%,相反的,中研院的看法較樂觀,預測第二季實質輸出成長率高達11.42%,在輸出這項數字上,兩邊的看法同樣有相當的差距。
 
歷來預測最後都得向統計靠攏,當然,主計總處這次公布的只是概估統計,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究竟多少,仍得等8月中旬的初步統計出來才算拍板,然而依過去的經驗,概估和初步統計不會差太遠。循此,果然是中研院低估了第二季經濟成長?又或者是中研院另有發現,是主計總處所未知者?兩機構也許可以交流一下。
 
中研院近年的預測報告頗有文采,去年底以「雪融春暖偶寒風」形容,這次以「盛夏迎炙擁新機」描述,都很生動,有助於人們理解經濟情勢。惟文中的經濟成長率一詞以「實質經濟成長率」稱之,頗讓人好奇,經濟成長係實質GDP成長率,本身已是實質,在經濟成長率前面加「實質」二字,也許是要強調經濟成長是實質的,然而如此寫法易生混淆,還是拿掉較為妥當。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