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尹就有未來?喪失信心的韓國人

2025/01/06 08:56
工商時報記者譚淑珍/首爾採訪報導
 
「對韓國的未來」這個命題,不同時空,有著不同的期待;2017年,在韓國憲法法院敲下彈劾朴槿惠的議事槌後,有超過八成韓國人對宣誓就職為新一任總統的文在寅是充滿期待,相信他可以帶來希望與改變。然而,2024年聚集在汝矣島議事堂大路上「倒尹錫」百萬群眾們,沒有因為彈劾案的成功而對國家、對未來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李在明 未必符合國民期待
倒尹群眾沒有因為彈劾案成功而對國家、對未來抱持高度期待。圖/林于蘅

 

韓國大型會計事務所合夥會計師田容旭指出,韓國社會對新總統、新政府的期待,是一個可以改變政治生態的總統,是一個對世代、貧富差距、社會正義與財閥壟斷能夠徹底改革的政府。但是,有極高機率會成為下一任總統的共同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恐不符合「國民這樣的期待。」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汝矣島議事堂大路示威現場上的群眾們幾乎不分男女、年齡的多數群眾對李在明,心中滿是「憂慮」與不信任。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金珍我直言:「他(李在明)醜聞纏身,多到簡直可以開一座『醜聞百貨公司』。」李在明每項醜聞都踩在貪腐、不公、不義的紅線上。
 
示威現場不少群眾坦言,李在明很糟,但「眼前只想要儘快結束這場混亂,還沒有想到未來。」而對「倒尹」示威活動相對冷眼旁觀的昔奭、石善宰,是韓國典型年輕上班族,他們對政治冷漠,更對走上街頭沒有興趣,但對李在明卻有一致看法,「如果李在明成為新總統,韓國會完蛋,不會有未來。」
 
由尹錫悅戒嚴令風波擴大為政治混亂,在韓國社會引發深切的不安、讓投資者信心迅速流失,深深打擊經濟與國際關係,且引發連鎖效應。即使對政治冷漠的昔奭、石宰跡都對尹錫悅無法理解,更讓汝矣島議事堂大路上百萬群眾「無法原諒」,因此願意忍受暫時的政治風波與混亂,也要「倒尹」,卻讓聚集在光化門廣場反對彈劾尹錫悅的群眾「心碎與絕望」。
 
韓國開發研究前院長金俊經指出,韓國的未來,在新的領導人「如何撫平各方的裂痕?如何讓國際重拾對韓國的信心,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然而,就算世界上最會說故事的人,都難說清深植在韓國社會複雜的悲與愁,舊痕與新慟。戒嚴令風波引爆的政治、社會混亂,正是韓國長期以來社會複雜樣貌。金珍我指出,所謂自由與保守兩派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一直以來都是涇渭分明,也處處對立,要撫平各方的裂痕、不安,「大難了。」
 
經濟解方 先突破政治藩籬
 
這種涇渭分明,在國際關係上更為顯著。一直以來,韓國對美、中採取「鋼索上的外交」,試圖從微妙平衡中尋求最大的利益。然而,尹錫悅改變了這一切。他敵視北韓、對日友善,且一改過去模糊、微妙平衡的策略,堅定的站在美國同盟的一方。
 
如今美韓同盟命運,繫於韓國憲法法庭裁決,一旦尹錫悅失去政權,並由共同民主黨重新掌權,韓國的外交政策必將再次轉為「通往平壤之路,要在北京路上開啟」的路線,也將牽動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情勢,甚至引起韓美、韓日外交關係緊張。
 
李在明或許是為了解除國際間的疑慮,在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特別強調,支持與美、日的三邊合作關係,尹錫悅是美日韓三邊合作的主要推動者。但金珍我懷疑,李在明一直以行動表現了「對朝友善、敵視日本,且順中、疑美。」
 
光是外交路線的不同,就激起了不同立場的對立情緒,然而擺在韓國眼前的種種難題是環環相扣、糾結纏繞。所以,「如何與各黨、與社會不同階層合作,這在韓國是非常重要的,」鉅鵬集團第二代白勳章坦言,但這也是最難的。
 
從企業第二代角度,白勳章看韓國歷來政局的動盪不安,從來是由經濟問題引起,包括世代、貧富差距、社會正義與財閥壟斷等的源頭都是「經濟」,而要求得經濟問題的解方必須先突破政治的藩籬。
 
但要打破韓國政治的藩籬,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鄭成春一語道破難度,「對我來講,那是永遠完成不了的論文。」世代、貧富差距、社會正義與財閥壟斷改革,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棘手難題,每一個、每一次決定,都可能改變韓國未來。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