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楊高乘載道 紅外線辨識準確度僅5成
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中山高速公路五楊高架去年四月通車,從泰山到內壢段雙向設置高乘載專用道,並砸三千兩百萬元在專用道上裝「紅外線辨識系統」,揪車上不滿三人的違規車。不過,不少民眾發現,在高乘載車道違規挨罰機率微乎其微。這條高乘載車道必要性本就有爭議,如今取締不力、缺少配套,恐更減損其功效。
五楊高架高乘載專用道,搭配紅外線熱感應辨識系統取締違規,但一年來取締成效大幅滑落,引起許多爭議。
五楊高架在內側設高乘載專用道,依規定,僅限大客車、計程車及三人以上小客車行駛。為了取締違規通行,在南北各設兩座紅外線辨識系統,若人數未滿誤闖專用道,開罰六百元。國道公路警察局統計,通車至今共開出五百九十張罰單,前半年每月還有四十八件到七十一件不等;今年急速銳減,上月僅九件、今年八月更只兩件。
專跑機場接送的徐姓司機說,他曾因客人趕時間,眼見外側車多、內側空蕩蕩,心一橫開進去沒被抓,現在膽子變大,發現高乘載車道是一條「捷徑」,「辨識系統只是裝好看的啦!」
警方表示,紅外線辨識系統拍攝到的畫面須傳到員警的平板電腦,靠員警肉眼數人頭,若判斷車內少於三人,再開車前往攔查,過程繁瑣,且辨識準確度僅五成,隔熱紙顏色太深、後座乘客矮小或躺臥,都無法察覺。
公警局坦言,就算紅外線拍到,前方恰巧沒巡邏車、或車流量過大,警方都只能無奈放過,加上中山高北桃路段勤務吃緊,未滿三人開高乘載車道是最「便宜」的違規,只罰六百元,也不構成行車危險,要花大量人力取締「不划算」。
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說,高乘載車道提供大眾運輸、共乘車輛優先通行的權利,可鼓勵民眾放棄開私家小汽車,多搭大眾運具,能減少碳排放及交通壅塞,政策方向是對的,問題出在執法、教育等配套不足。
淡江大學副教授羅孝賢說,高公局應依據車流量檢討實施方式,例如只限尖峰時段高乘載,並勤查重罰違規,才能讓高乘載車道發揮應有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