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咾厝、製冰場 野柳漁村風情畫
記者王柔婷/萬里報導
野柳除了地質公園、海洋世界還有豐富的漁村景觀,深耕在地的瑪鋉漁村協會將10多年來所整理的捕魚器具、文獻資料等,統統保存至野柳國小,協會導覽員還推動「野柳漁村小旅行」,帶領旅客走訪百年咕咾石厝、製冰場等秘境。
野柳民宅小巷中可見珍貴的百年咕咾厝。(記者王柔婷/攝影)
野柳是萬里區漁船停靠數量最多、漁獲上岸量豐富的港口,至今仍保留多元的漁村景觀,活躍於野柳地區的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近年來積極推動野柳漁村小旅行,帶領遊客深入了解漁人文化。
魚探器、集魚燈、話機等多種漁船上的用具,依照不同年代呈現於野柳國小漁村生活館,「這是協會在野柳地區挨家挨戶蒐集的成果」,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總幹事蔡彩芳說,可從不同年代的捕魚器具中看出漁民智慧。
一踏出室內展場,寧靜的漁港近在眼前,馬路旁的水泥民宅已經看不出漁民的巧思,走近巷內才能發現珍貴的咕咾厝,蔡彩芳說,百年的咕咾厝所剩不多,牆上都是凹凸不平的石化珊瑚,是利用浮上沿海的珊瑚所造。
1至2小時的導覽旅程,沿路還可細看漁民出海必拜的保安宮、停靠螃蟹船、圍網船等各式船類的深水碼頭,有機會還可上船與船長、船員交談。
「野柳僅存的製冰場是遊客常指定參觀的地方。」蔡彩芳說,製冰場目前分為三區,可製造210塊各種135公斤的大冰塊,每塊冰需費時兩天,在夏季時常供不應求,冰場為24小時輪班,常可見工人忙進忙出。
討海人家組協會 守護瑪鋉15年
以傳承、維護萬里地區漁業文化的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成立近15年,40多名成員多來自討海家庭,近年陸續推出3本關於討海人、在地耆老等相關訪談著作,也力推深度旅遊,培育在地導覽員已帶領近千名遊客走訪野柳。
瑪鋉(音同「素」)為萬里的舊地名,民國90初期,野柳在地人意識到海洋資源日漸枯竭,漁獲量不如以往,便開始籌畫「觀光轉型」,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因應而生。
協會成員年齡層廣泛,40多名萬里在地人合作保護海洋資源、踏查漁村史跡以及拓展人文生態,民國100年陸續推出漁村叢書,「歲月流金,消逝中的文化軌跡」一書中以手繪圖樣,詳細記載漁法與漁船種類,以及在地耆老故事。
來自討海家庭的成員,各自運用智慧守護漁村文化,高齡87歲的成員鄧賢能,利用石化珊瑚、乾稻草,巧手打造出縮小版咕咾厝,成品目前在野柳瑪鋉居中展出。
協會總幹事蔡彩芳目前致力推動在地導覽員,接受民眾預約探訪野柳,以2小時的時間走訪漁村、深入漁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