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宅4任務 建立新的社會形態

2017/11/18 09:51

記者張潼/台北報導

公共住宅作為台北市長柯文哲競選時的重點政策之一,雖目標從「4年2萬戶、8年5萬戶」縮水成「4年1.2萬戶動工」,但他17日出席健康公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記者會時表示,公宅還是有4大任務,除了居住正義、城市美學,也要拉動智慧產業與創造新的社會形態。

柯文哲表示公宅有4大任務,圖為內湖公共住宅。(資料中心)

柯文哲指出,政府沒辦法讓人民一下子買得起房子,至少要住得起、有生活品質,這是只租不賣公共住宅的第一個任務;而台北市應該越變越漂亮,蓋的房子不要再像火柴盒一樣,因此蓋公宅同時也要發揮城市美學。

此外,公宅內也會把智慧電錶、瓦斯表、水表、門禁等都納入,台北市1.2萬戶公宅完工之後,可以建立起一定的經濟規模,盼藉此拉動智慧建築產業;最後,則是要透過公宅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也就是公宅不只是居住,還將托嬰、托幼、托老、區民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都放進去。

柯文哲舉例,健康公宅年底完工,將是第一個落實這些想法的公共住宅,規畫施工過程中,還有專案小組去拜訪里長,興建之餘看有沒有順便要修繕的、水溝要清理的,甚至是美觀問題。與此同時,也推出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看看年輕人搬進來,有沒有什麼回饋社區的想法。

另外,預計明年底完工的東明公宅、2020年完工的明倫公宅,都將是智慧型公宅;大龍峒公宅則是繼興隆公宅1區之後,將屋頂平台空間規畫為自然農園的住宅。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