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鳥居 走樣的日治遺址

2015/04/28 11:10

記者王柔婷/汐止報導

汐止區大同路二段、汐止公園前方有一座大型「鳥居」矗立在車水馬龍間,顯眼的橘紅色讓路過民眾難忘,此座鳥居10年前原面臨拆除危機,周遭的石燈籠已經移位,部分石像甚至遭人塗繪,原有的日式風貌已然走樣。

汐止公園前有座顯眼的橘紅色鳥居,原為水泥材質原色,後來才塗色。(記者王柔婷/攝影)

鳥居是日本神社的入口,又有「天門」、「神門」等多種名稱,主要用來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也代表神域的入口,可視為一種「門」。鳥居一般有兩根支柱,上面有兩道橫梁。

汐止公園前的鳥居原本搭配7座石燈籠與一對「狛犬」,民國93年為了配合大同路二段拓寬,公園橋上的石燈籠移至鳥居後方與汐止忠順廟前,互相對望的狛犬則被畫出雙眼「向外看」,變成台灣民間廟前的「石獅」。

歷史建築無法完整保存讓人惋惜,汐止鳥居日治時期位於汐止神社前方,神社原址是「御跡所」,滿清割讓台灣後日軍登陸,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能久親王曾在這裡住了一晚,於在民國26年興建「能久宮」汐止神社。

台灣光復後,汐止神社被拆,旁邊蓋了忠順廟,祭拜「保儀大夫」許遠,忠順廟的庭園內有一座石碑,上面刻著忠順廟3個大字,但仔細查看,大字下其實有難以辨識的「汐止神社」四字。

當地信望里里長楊順德說,這座鳥居下半部現今已被水泥覆蓋,大同路二段拓寬時,此處歷史遺跡的去留曾被炒的沸沸揚揚,有部分人士認為鳥居可能倒塌,建議拆除。

楊順德無奈表示,民國58年間,鳥居上方曾被加蓋廟宇牌樓十分突兀,而鳥居構造為混泥土,原本為白灰色,現今的橘紅色也是近年修建所塗,已與原樣貌相去甚遠。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