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鐵街到文青區 走逛赤峰街的萬種風情

1
▲淡水信義線捷運中山站兩側街區蛻變為踩街勝地,赤峰街這一頭的混血風格更吸引人,知名居酒屋與咖啡店常常座無虛席。
 
踏出捷運淡水信義線中山站4號出口那一刻,耳畔立時響起悠揚的薩克斯風樂聲,週末午後的表演剛剛展開,廣場上和捷運出口現代感十足的清水模構體上黑壓壓坐了一地觀眾,我小心翼翼地從人縫間的緩坡爬上弧線造型平台,看見綠燈亮起時東京澀谷十字路口般簇擁的人潮在南京西路上交會,然後竄進百貨公司或自眼前向北延伸的綠帶兩側巷弄裡。
 
很多年以前,這條綠帶上是1901年開通的北淡線鐵路,1988年鐵路拆除以後,地下蓋了捷運線,地上則多是讓人找不到記憶點的地景,直到去年底中山站與雙連站間的心中山線形公園完工啟用後才改觀。我把日本統治台灣時代測量圖拿來與2018年的航測圖比對,發現在曾經是鐵支路的綠帶右邊早在日治時代就有了整齊的宅院,巷弄規畫至今也變動不多,而左側則是農田與後來被填平的雙連陂。
 
 
2
▲宋楚瑜的女兒宋鎮邁與團隊共同規畫的心中山線形公園,連接中山站與雙連站,新光三越旁的心中山舞台是打卡聖地。
 
土洋雜處赤峰街 遙想雙連陂曾經的波光瀲灩
 
我總是習慣在出了中山站4號出口後先沿著南京西路往承德路方向走,或是由乾杯中山店與前國大代表劉介宙宅第,現在經營Gallerie Bistro那幢白色洋房之間的巷子西行,直到碰到赤峰街後才放緩腳步。赤峰街3巷街口是寫了《赤峰街五號的那些事》的前台大哲學系教授李日章童年故居,當年還是一間日式宿舍。
 
李日章對他童年時期的赤峰街有過一些描述 :「赤峰街的日式宿舍只分布在右側及右側巷內一帶,其他都是台式或西式屋宇,所以這是一條土洋雜處的街道。」所謂的「洋」,是赤峰街3巷到35巷間的兩層樓洋房,其他都是「土」,也就是台灣老式平房。寫過《望你早歸》與《港都夜雨》的作曲家楊三郎,當年就住在赤峰街3巷對面的承德路2段1巷。李日章寫道:「那時他正值壯年,在經營 『黑貓歌舞團』。我經過他家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他。」
 
從楊三郎故居繼續前行,巷口就是承德路2段,也是50多年前還是協進幼稚園的建成公園南端入口。建成公園很大,形狀很特別,把到赤峰街散步當成一種習慣以前,去查了日本人繪製的台灣堡圖,才知道這裡曾經是倒轉90度人字形的雙連陂右邊一捺的捺尾,雙連陂的陂塘水域涵括了赤峰街47巷與承德路2段53巷,人字形頭的部位則在現今中山站R8出口穿越淡水線鐵道。如果回到雙連陂被填平前的1900年,我們眼下應該是一潭波光瀲灩的水塘吧?
 
 
3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資金修復的「台北之家」,曾經是美國駐華大使官邸,建於日治時代,是間洋風多於和風的獨特建物。
 
打鐵街曾經欣欣向榮 混血文化注入赤峰街巷弄
 
台灣有拆船王國封號,這個底早從日本統治時代就打了,拆了船後的機件、廢鐵、角砧間接也讓曾經是商船密集進出口岸的大稻埕附近打鐵業欣欣向榮,由於取水方便,承德路、赤峰街就聚集了許多打鐵店,有打鐵街之稱,但後來因為承德路拓寬了,加上環保局稽查密集,這一帶的打鐵店才慢慢北遷到萬全街、興城街那裡去。
 
隨著時代遞嬗,打鐵店逐漸少了,先是汽車零件材料行與印刷廠多了,後來髮廊多了,這幾年書店與咖啡館更多了,滿街滿巷都是混血的文化,每走幾步路就有不同的視覺與嗅覺衝擊。過了建成公園,從赤峰街37巷開始,越往北,越往巷子裡鑽,越可以領受這條打鐵老街的特有風情,也越有在赤峰街北端一帶出生的作家兼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筆下「以書香橫入,與歷史氣味的撞擊激盪」的迷人芳香。
 
 
4
▲浮光書店就開在油壓機械行樓上,是赤峰街最有名的獨立書店,也是電影圈與文藝圈人常常聚集的地方。
 
獨立書店沾染文藝氣息 同業異業讓商圈共好
 
這天下午約了廖志峰在建成公園碰面後,就繞進巷口還是家材料行的赤峰街41巷,然後走進剛剛從公館搬來不久的胡思二手書店,各自選了書後,在3樓那個可以用電影視角窺探這個街區一個個屋頂上祕密的窗台喝了一杯咖啡。從這裡,可以望見我們更熟悉的一家書店:浮光書店那個我很喜歡的後陽台。
 
浮光書店與胡思二手書店隔了兩條巷子,是中山捷運站附近最有名的獨立書店,書店主人陳正菁美國拿了學位回來後在大學教電影與藝術概論,因為巧遇了在赤峰街一帶有些房產的出版社時代老同事,奇妙地促成了讓她在赤峰街開書店的美事。
 
貴人也不只現在是浮光書店房東的老同事一個人,還包括供應她咖啡豆的公館微光咖啡、不斷光顧且撰文推荐的文化人,以及包括誠品書局在內南西商圈裡共榮共好的異業與同業。香港銅鑼灣書店林榮基、五月天的瑪莎,作家張惠菁、房慧真與影評人詹正德等人都特地來光顧,網美網紅喜歡來拍照打卡,一到假日店裡的座椅幾乎都座無虛席。
 
雖然1樓可能是散放著濃重機油味的五金材料行,但是浮光書店所在的赤峰街47巷,與另一端承德路2段75巷這些7、80年歷史的成排老房子2樓幾乎都有一座形式講究的陽台,隔壁49巷口的卜卜商店就把那個空間有限的陽台運用得恰到好處,最喜歡坐在那裡喝著焦糖牛奶波波看腳下人行匆匆。
 
 
5
▲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與丈夫雷石榆的愛情是白色恐怖年代的悲劇,跳舞咖啡廳是憑弔這段故事的地方
 
店面復古就是種流行 鑽進巷弄裡的絕代風華
 
赤峰街55巷是條僅容2人錯身的小巷,牆上有女藝術家兩兩一樹的塗鴨作品,往小巷裡走是三郎理髮廳,理髮理了60年的三郎阿伯有「台北市山本頭第一把交椅」稱號,歌星蔡小虎都來找他料理三千煩惱絲。赤峰街越是進化,三郎阿伯的理髮店就越是復古,巷口那家柑仔店很復古,46巷裡面那家阿田麵更復古,這家麵店已經有70年歷史,湯頭和那片瘦肉的好味道歷久不衰,誰說復古不能是種流行?
 
從赤峰街口右轉,會來到日治時代開業的信成麻油行,這家店的黑麻油是老一輩人料理麻油雞和麻油豬肝的必備聖品。從赤峰街區跨過民生西路就是廖志峰3歲以前住過的雙連市場,民生西路45巷裡他出生時的房子已經不見蹤影,老房子旁邊的馬偕醫院在他小時候還只是2層樓紅磚建築,巷子的另一頭是老淡水線的雙連站,當時還未拆除的雙連站口是文昌宮,日治時期的文昌宮還只是間小廟,如今已經是間香火鼎盛,每逢考季都有許多考生來求考運與功名的信仰聖地了。
 
沿著中山北路走到錦西街口,與台泥大樓隔著中山北路相望的兩棟辦公大樓,日本時代曾經是有兩幢2層樓宅邸的大房子,主人是靠經營礦業致富的前華南銀行常董張聰明。那房子裡有網球場、花園與水池,台灣光復之前一度被中華民國政府租用為駐台領事館。張聰明的孫子是前外交部駐美與駐日官員張超英,他在口述的「宮前町40番地」那本書裡形容過當時的中山北路 :「路面鋪滿碎石子,兩旁有小溪溝。」這條「成排樟樹頂著嫩綠樹葉一路迤邐到圓山」的幹道,當時被稱做敕使街道,是日本王公貴族到台灣神社(位在現今圓山大飯店)的必經之路。
 
無怪乎中山北路至今都還留存了一抹台灣獨一無二的絕代風華,沿著中山北路散步,你會以為自己正走在巴黎街頭,但是彎進那些小巷子,卻又彷彿置身日本京都。
 
 
6
▲踏出捷運中山站4號出口,可等待宛如東京澀谷十字路口般人潮穿梭場面。
 
新舊建築交錯虛實時光 因為米朗琪這裡成鬆餅聖地
 
從馬偕醫院往南走,轉進中山北路2段46巷不久,就是大院子門口寫著「跳舞咖啡廳」的蔡瑞月舞蹈社,這是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1953年開始教授現代舞之處。那個大草坪與戶外咖啡座是都市人的救贖,卻非白色恐怖時代身心備受折磨的蔡瑞月自己的救贖,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保羅.奧斯特說,真相也不會永遠說實話,品嘗完咖啡與鹹派後,我也只在乎美味,而不想知道真相本身有多少意義。
 
當年華隆集團翁大銘意興風發時,被他併購的國華人壽那棟巴洛克造型大樓曾經是中山北路的知名風景,後來翁大銘的王國繁華落盡,中山北路上的樓拆了,改建成了姚仁喜設計的台壽金融總部大樓,與蔡瑞月舞蹈社只間隔了一個街廓,故事主人的身後評價卻是2種極端。
 
中山北路2段18號上的光點台北,曾經是美國駐台北領事館,連前美國總統尼克森都在房子裡過夜過,美國與台灣斷交後荒置多年,現在已成為一幢優雅重生的三級古蹟,我偶爾會來光點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更喜歡逛的,卻是兩側那2條巷子。
 
新光三越南西店三館正後方是中山北路2段16巷,從新光三越後門走出來就會看到1997年即在南西商圈插旗的米朗琪咖啡館一店,這可能是你在這個有鬆餅聖地稱號商圈裡邂逅的第一個鬆餅據點。米朗琪的裝潢很講究,但消費不算高昂,因此除非來得早,否則一定得要排隊,如果不想久等,就往前多走幾步,到二店去,甚或還可以選擇更前面的立裴米緹咖啡館,都能體驗坐吃鬆餅看奢華人生的美好代價。
 
天才黑,廖志峰最喜歡去的居酒屋──打鐵町49番地小小的店裡早已坐滿客人。坐在棚下就著當桌子用的圓鐵桶叫尾秋刀魚與培根蘆筍小酌聊天,一面聽著越夜越熱鬧的帶狀公園裡街頭藝人唱歌,一面想像淡水線夜車轟轟駛過,那種虛實交錯的奇妙感覺,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恐慌下,特別讓人留戀。
 
 
(撰文、攝影:楊欽亮)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