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旁 三井物產舊倉庫重生了!

三井舊倉庫

暖冬午後的陽光在數月前才位移了51公尺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西側紅磚牆上映出一溜溜金光,緊鄰的忠孝西路車潮時時川流不息,重組後的老房子靜靜地安踞在清代台北城護城河遺址上,那些磚石間虯出的枯藤與乾苔在盤結了漫長的光陰後消失了,然而我們彷彿還能聞到從古磚裡溢出的稻米與樟腦味。

數日之前,蔡英文總統和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蔡柯會」才在對面的北門郵局內舉行。100多年前,郵局和倉庫之間曾經隔著1丈8尺高、1丈2尺厚的台北城牆,一個在城內,一個在城外。西元2018年,北面這道城牆變成了忠孝西路,城西那道則成了中華路,踩在兩牆交會處附近的北門四處張望,你幾乎不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裡頭還是外頭?

從「蔡柯會」往前推算一個多月,10月31日上午,仍在台北市長選戰中與對手糾纏的柯文哲現身三井倉庫開幕記者會,這是他念茲在茲的「西區門戶計畫」最後一塊拼圖,這天起,三井倉庫不再是那座木梁斷裂、屋脊沈陷,崩下的磚頭、木料橫橫豎豎滿地躺著的廢墟了,陷入苦戰的柯文哲也找到了翻轉戰局的支點。

三井舊倉庫

拆解 位移 重組 老倉庫重生

在台北市政府委託的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完成拆解、搬遷、重組與修復工作之後,黃巢設計工務店接手,透過室內設計手法讓老倉庫機能活化。總監黃建華說,建築師和營造廠的人把舊磚塊一塊塊拆下來編號,再一一在新址重組回去,窗戶邊的水泥是想方設法保留的,如今還有風化的問題。「現在擺在入門處那道山牆本來想裝回去,但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最後只能展示在此。」

拆下的磚材,能用的還有7、8成,木料堪用的約1/4,為了讓這幢老倉庫存活得更好,台北市政府還花了1千多萬元在基地下面加裝鋼性滑動支承和積層橡膠隔震器,足以讓她抵抗7級強震。

三井舊倉庫

不只修復 還要再利用

重生後的三井倉庫將以「記憶倉庫」及「Info House」核心概念被重新定位,未來經常會有各種與台北西區歷史有關的活動與展覽,黃建華和團隊的任務,就是打造最好的空間氛圍,讓它發揮強大的機能,去迎合其被賦予的各種使用目的。黃建華說:「我們不只做修復,而是做修復之後的再利用,讓舊空間能有新的使用功能,展現新的價值!」

新的三井倉庫共有上下2層,面積共約150坪,除了在一樓留設空間,讓推動西區門戶計畫時配合拆遷的文笙書局再現外,也將導入數位科技,透過VR(虛擬實境)導覽等方式,訴說北門、三井倉庫、鐵道部、北門郵局、撫台街洋樓的故事。

在一片片拆解老倉庫之前,文資團體和台北市政府周旋了許久。畢竟,拆遷前的三井倉庫不只是一座廢墟。

三井舊倉庫

好看的建築就要被看到

在台灣各地眾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老房子裡,這座建於大正時代浪漫時期的三崁式二樓磚木造建築其實並不起眼,但是回到它新建的西元1910年代,這棟各面相看來並無特出之處的倉庫有過一定的地位。第一,它乃至今仍是日本最大綜合商社的三井物產當年存放砂糖、稻米與樟腦等物資的地方,第二,它也是1900年起台灣總督府填平台北城護城河、拆除台北城城牆後改建的北三線路上第一棟建築物。

三井物產台北支店成立於1896年,經營台灣茶、米穀、砂糖等專賣品輸出,是日本時代台灣地區最大的財閥,根據北科大建築系教授張崑振的考證,三井倉庫其實是承攬三井物產各種貨物運送的廣通運輸社蓋的,時間應該是西元1913年。鐵路地下化之前,台北市這一段的縱貫線鐵路從萬華沿著中華路走到北門附近轉彎,在三井倉庫初建的那個時代呢?從1916年出版的「台北市街平面圖」上可以發現當時的鐵道就是這麼走,倉庫就在鐵軌南邊不遠處,沿著鐵道往東走一點,就是1901年啟用的台北驛──現在的台北車站。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三井倉庫的產權由台灣省政府物資局接收,成為其眾多庫房之一,後來移交台鐵,再移撥給台北市政府作為交八廣場用地。2012年5月被公告為歷史建物,未被列為古蹟,理由是她雖見證了日本時期殖民經濟歷史,卻也只是「該時代普遍的作品」。

自被物資局接收以降的漫長歲月裡,三井倉庫逐漸被荒廢,甚至與忠孝橋引道拆掉前的北門一樣在夾縫裡被社會大眾遺忘,直到柯文哲上任後推動西區門戶計劃,拆了忠孝橋引橋,讓兩個難兄難弟「重見天日」,實現時任都發局長林洲民口中:「北門周圍有很多好看的歷史建築,好看的建築,就要被看到」的夢想。

台北舊城區復興最後拼圖

這個打著「台北舊城區復興」口號的大計畫,內容包括台北府城北門、台北行旅廣場、台北雙子星大樓、台北郵政雙塔與交八廣場等,當其他計畫都招標、發包動工時,只有三井倉庫所在的交八廣場這塊拼圖空著,直到針對台北市政府提出的八項方案先後進行4次文化資產審議,以及無數場公聽會平台討論後,才終於在2016年通過「暫時移置保存,在原址東側重組」的決議。

三井舊倉庫

「一樓磨石子地板旁的花磚有導引動線功能。中間是記憶書城,那個長沙發區未來會是餐飲區,房子外面會有個平台,你可以在平台上喝著咖啡,欣賞北門和三井倉庫的美。」踩著走起來偶爾仍嘎吱作響的越南檜木地板登上二樓,從樓梯口的窗台往外眺望,是北門和鐵道部那棟老房子。轉過身,一翹首,可以看見一根根用鋼片與螺絲釘補強的木梁,一根木梁上吊掛著一塊棟札,正面寫有「上棟式」幾個字。黃建華說:「上梁記牌,日本稱棟札,是建築在舉行﹃上梁﹄時會放置在屋內高處的牌子,上面有工程名稱與上梁時間、業主、大匠、設計者等相關的資訊。」

夜慢慢襲來,我踩過台北城牆與台北城護城河遺址,踱步到北門承恩門門額下方,下班時刻的車潮在身邊呼嘯,銀光似水流。不遠處的三井倉庫在流光溢彩裡發亮,歷史一幕接著一幕,當權者一代換掉一代,多少輝煌生生滅滅,就有多少瓦片起起落落。多攢下一幢老房子留給後人,便多替自己的付出留下見證。但願見證越來越多,遺憾越來越少。

忠孝西路上第一幢建築誕生

三井舊倉庫

台北城是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的,但是西元1895年日軍打開北門,浩浩蕩蕩進入台北城不到10年後,西門和所有城牆都被日本人拆了。不過拆了城牆後,日本人在原來的城牆位置鋪了東、西、南、北四條三線道路,統稱三線路,每條都由安全島分隔成三線道,寬約40公尺,安全島上種滿樟樹,旁邊的人行道則種楓樹,非常漂亮。

四條三線路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分別變成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與中山南路,三井倉庫是北三線路,也就是後來的忠孝西路上第一幢建築物。

經過無數討論、審議後,三井舊倉庫終於以「暫時移置保存,在原址東側重組」的方式紀念她曾經乘載的歷史。不論是沾染煙塵的木梁或是重砌起的一磚一瓦,都像是立體的故事書,彷彿還能看見日本殖民經濟的過往。

 

戴上VR眼鏡 穿梭記憶倉庫

三井舊倉庫

由三井物產株氏會社舊倉庫化身的記憶倉庫,已於2018年11月1日開館,一樓最有看頭的是VR導覽列車,戴上VR眼鏡,我們隨即可以搭上小叮噹的任意門,置身在1913年三井倉庫創建時的歷史地景上,你得要聽從指令,才能打開北門城牆,到鐵道部裡外晃晃,再到三井倉庫幫忙搬運稻米與砂糖,在台北西區不同的時空裡來回悠遊。

開館以來,三井倉庫己經舉辦過無數場街區導覽和舊時光講古活動,你可以進入記憶倉庫的臉書粉絲團查詢。

營運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7:00。

(撰文:楊欽亮 攝影:陳晉生)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