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談QE退場 撙節只會變更窮

2013/11/19 15:20

編譯任中原

貨幣政策主管官員只要一開口,就離不開「正常化」這個詞。這些官員大部分都認同現在還不是緊縮的時候,短期內信用仍須寬鬆,利率也須維持低檔。不過他們卻十分期待情勢早日恢復正常,以便改變現行的政策。

金融危機爆發前已出現嚴重的房市與負債泡沫,但整體經濟表現卻只是差強人意,而且經濟繁榮的力道尚不足以造成嚴重的通膨壓力。(圖/好房資料中心)

然而如果過去五年來的日子就是「新常態」呢?如果現在這種跟經濟蕭條差不多的情況再持續幾十年、而不是一兩年,那又將如何?

這種經濟思維如今正逐漸成為經濟思潮的主流。在國際貨幣基金最近舉辦的年度經濟會議上,就有人大力鼓吹「長期停滯─長時間的經濟疲軟將變成常態,只會偶爾出現充分就業」的論調,而提出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前財政部長、歐巴馬前首席經濟顧問桑默斯。

桑默斯首先指出,引發經濟大衰退的金融危機,現在已離我們遠去。的確從大部分標準來衡量,金融危機在四年多前就已結束。但我們的經濟仍然萎靡不振。

他又強調,金融危機爆發前已出現嚴重的房市與負債泡沫,但整體經濟表現卻只是差強人意,而且經濟繁榮的力道尚不足以造成嚴重的通膨壓力。

桑默斯接下來提出一項頗為精闢的見解:我們經濟的正常狀態就是需求不足,至少會呈現溫和蕭條,而只有在泡沫的支撐下,經濟才能達到接近充分就業的水準。

對此我還要增添一些進一步的證據。看看家庭的負債對所得比率。這項比率在1960-1985年間大致平穩,1985-2007年間卻迅速大幅上升,於是爆發危機。但即使這段期間家庭負債持續增加,整體經濟表現最多只算普通,且從未出現需求超過供給的跡象。展望未來,我們顯然無法重回負債持續增加的日子,然而這意味消費需求將趨於疲軟,而如果沒有需求,我們如何指望能恢復充分就業?

這些證據顯示我們的經濟已落到溫和蕭條是常態的情況,全靠泡沫及過度借貸,才能偶爾出現繁榮。

為何可能會發生這種狀況?答案之一可能是人口成長減緩。一旦人口成長減緩,各項需求都會下降。另一項因素可能是貿易逆差;從1980年代開始出現逆差以來,美國就再也沒見到過順差。

為什麼上述情況很重要?答案是央行官員必須停止談論「退場策略」。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且可能與我們長期相伴。而這表示我們可以不用理會那些政府負債的嚇人說法,例如「債務現在可能不是問題,等利率上揚你就知道」等等。

如果我們的經濟有趨向蕭條的長期傾向,未來我們將生活在蕭條經濟學的鏡照法則中——在此種法則下,美德將成罪惡,審慎將成愚蠢,嘗試撙節 (包括削減聯邦赤字) 只會使每個人變更窮。

這種說法違反許多人的是非觀和道德觀。但經濟學所討論的,就是教人們如何作痛苦的抉擇。

正如桑默斯說的,這場危機「在真正結束之前,仍不會結束」,而經濟現實也正是如此。當前的現實就是蕭條經濟學的法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仍將適用。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