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是轉職關鍵 做主管或下場慘
文/井上和幸
認為不滿現狀就換工作,其實大錯特錯。因為到了新工作地點,多半然面臨相同衝擊,不能衝破職務關卡,就無法進一步成長。
30歲是專職關鍵,不是當主管,就是下場慘。(好房網News資料中心)
我不認為到新公司,主管業務就會變得比目前的公司簡單。或許目前待的是一家「黑心企業」,對待員工太苛刻,且是毫無制度的爛公司,這樣也許換個職場得以改善。
不過即便是優良公司、人氣企業、票選最想進的公司,其工作環境也不可能對任何人都是天堂。所謂企業組織,並存著有幹勁而兢兢業業的人,以及討厭目前工作的人,兩者的差別在於「有無主軸與主題」以及「自責、他責」、「有無完成的能力」。
「無主軸、主題」、「他責」、「無完成能力」的人,轉職屬於負向消極的轉職,還是打消這種念頭;在現職中竭心盡力的人,「找到主軸、主題」、「心態由他責轉變成自責」、「獲得確實完成的實績與自信」,這幾項都達成後,再談轉職。轉職是「進階」的有力手段,是達成自身工作的主題與主軸,將生涯極大化的絕佳手段;反之,若非為了上述目的,倒不如決心待在目前的職場做到底,對今後漫長的職業生涯更重要。
不斷換工作的人,下場通常淒慘。20多歲時心不在焉、自我感覺良好,30多歲才慢慢注意到自己不對勁,到了40、50歲就有苦頭吃了。說穿了,不斷換工作的人,只是靠著那些年紀更大、薪水更高的人,不斷換工作才有飯吃。
即便換到你想去的地方,和你走在同一條路上、能做和你一樣的工作、比你年輕且薪水更低的人,還是會來「搶你飯碗」。30歲前確實打好工作基礎,然後進入下一階段登山期,是將職涯極大化所須做好的事。然而,不少人在30多歲換檔期之前,就讓自己的職涯留下汙點,搞垮工作人生。
就環境因素來看,在剛畢業、畢業後第一次轉職時期去應徵「人才需求過高的業界」、「需求人數眾多的職種」的人,越須注意這點。2000年後,電玩工程師、網路類技術人員等,不斷從遊戲機系、PC產業轉移到手機、智慧型手機產業,由於開發技術人員不足,造成人才需求過熱,讓企業對剛畢業和畢業後第一次轉職者的搶人大戰越演越烈。
曾有段時期,甚至有企業開出應屆畢業生年薪達800萬~1,000萬日圓。年輕人轉職市場幾乎可說有人一舉手就錄用,這樣的時代持續逾10年,很多人只要有點不爽就丟辭呈、只要其他公司提出更優涯薪資條件就跳槽。
每1~2年就換一次工作,到了30歲換了5、6次工作,2000年代,這種現象在IPO熱潮助長下,即便情況不像電玩、網路工程師這麼嚴重,但會計工作也有相同傾向。如今這些人都超過30歲,由於他們在短期換了好多次工作,這樣的經歷讓企業不太敢錄用。
因為這些人未在一個職位上好好學會所有職務,很難說他們具有中堅世代級的能力,當然不受企業歡迎。經常聽人們在思考轉職時說:「想從下游換到上游的工作」例如,從系統整合商換到企業的資訊系統部門,從廣告代理商換到企業的宣傳部、行銷部,或是從會計師事務所換到企業的會計財務部門。
希望能夠如此轉職、改變職涯的人非常多,這是正確、可能實現的方式嗎?答案是,過了30歲後就不容易實現,以上這些轉職情況的共通點,是先學會專業職能後,想往上游的企業部門走。如果真是這種考量,那應該在30歲前就換好跑道。30歲後,你的目標必須放在成為主管級以上的職務。
因此,就算你學會再多的專業技能,之前一直待在「接案方」,想要應徵「發案方」的業務負責人,但你在「發案」方面的職務經驗太少,不大可能如願錄取。不過,還是不少人成功轉換跑道,共通點是他們在之前的「接案」工作崗位上,就確實掌握對方的工作。
例如,對一家系統整合商而言,花多少開發人力和時間、能接多大的案子,或是曾經接過金額多龐大的案子,這些都是工作的實績。這些有志「從下游到上游」的人,在腦中、在書寫履歷表時,都須以「反向思考」來理解工作,適當地記述實績。(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獵才公司老闆真心告白》)